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培育新型农民。本文从新型农民和新农村的关系、新型农民的概念界定、造就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农民的全面发展包括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而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可以提高农民能力、发展农民个性,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满足农民多方面需要,从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市场农民,通过发展义务教育培育文化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农民,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创业农民。  相似文献   

4.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化解“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加强与改进农民培育进行了许多有力的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桂林农民培育状况的实地调查,表明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投入机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科学、培育方式滞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应从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5):116-119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正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亟待进行的重要工作。当前,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培育和扶持中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农民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营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环境加强跟踪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多措并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12—2020年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内涵与特征、培育模式、面临的问题、绩效评价、未来工作优化建议六个方面。当前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注较多,对培育制度关注不够;所构建的绩效考核模型较多,对如何实现培育工作绩效治理关注不够;实证研究也多从个体性视角展开,缺乏整体性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并重点关注培育体系中的“政策扶持”环节,以加快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9.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新型农民要求是市场农民、科技农民、民主农民、文明农民、生态农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模式需要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要素与农民要素相结合,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城乡二元对立、缺乏顶层设计、培育方式过时是阻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三大障碍,并结合"互联网+"给新型职业农民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树立帮助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培育理念、健全帮农护农的培育政策、发展集约高效的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核心主体,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和根本,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成败。凉山州之所以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短板之一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人数稀少、培育滞后。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高质量 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在资料收集、实地走访、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 义,并对凉山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凉山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凉 山高质量精准脱贫,如期实现全州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发 展的核心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处于试点阶段,与国外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总结归纳了韩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其特点,并提出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培育型新农民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四川省培育新型农民的事例,从人力资本角度说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人力资源,然后分析制约四川省培养新型农民的若干因素,最后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涉及多重利益主体的复杂工程,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协同互动,才能实现培育最优化。从社会互赖理论视域出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蕴进行分析,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提升精准培育效率、加强产教融合力度、完善培育激励制度等具体路径,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既联系农民又参与市场运作的优势,提高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存在着农户覆盖率低、成员文化水平低、运作不规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通过政府、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助于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了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山西省目前也已全面进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阶段。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特征的界定,阐述了山西省现阶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多元培训主体,完善资格认定体系的培训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此,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民培育的实践,要求首先对"新型农民"概念进行理论界定。典型意义上的新型农民,除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观念。本文探讨了"新型农民"概念的内涵,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层解读,并指出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此,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