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弦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孽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2.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沄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孳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3.
康熙初,顾有孝、赵淫合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诗编为《江左三家诗钞》,由此导致三人鼎足并称于清初诗坛的文学地位。然而学界普遍认为龚鼎孳忝陪末座,以其稍逊的文学成就,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似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观点既有违于该选本的编选宗旨,也难以正确反映江左三家作为一个整体对清初江南诗坛和东南士阶层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初诗坛的学杜现象是诗学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亦与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相关。清初诗人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并发扬光大,并对如何学杜进行了探索,为继承学习古代优秀诗歌传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的<定山堂诗集>序文,评述了合肥诗人龚鼎孳的地负海涵、掞天鸿藻的才气,体恤穷交、弘奖英俊的性情和笼挫今古、博物洽闻的学识.龚鼎孳在明清易代之际因迎降和仕清而被称为贰臣,其文学成就也一直为评论者所贬抑.文章通过分析论述龚鼎孳的生平、仕宦经历与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认为应对才华横溢并在明清皇朝政...  相似文献   

7.
《浮玉词初集》3卷,叶光耀著,是浙江图书馆所藏的一部稀见词集。该集的编纂经过6位著名词人之手,且评点者多达157人,是研究清初词学的重要文献。该集不仅对研究清初词集的编纂与流传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杭、湖之地的词人群体研究,尤其是吴兴词坛与西陵词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王翃、朱彝尊为代表的两代梅里词人始以彼此影响却"人各一家"的群体面世,在词学取径与创作风格上转益多师,众体兼备,与之宗尚不一的柳州诸子、云间诸子等连镳竞逐,共同引领词坛中兴。至康熙十七年《词综》成书,标志以朱彝尊为首的第二代梅里词人已融汇浙西群彦,从先前的多元格局走向单一化之路,专尚宋季以姜夔为宗主的"浙词",倡导"醇雅",形成浙西词派;同年复出的《乐府补题》,为浙西词派倡导"醇雅"主张,也为其他词人抒发合乎时代发展的心绪提供最理想的范本,朱彝尊携之入京,展开规模不小的拟和,是浙西词派倡导"醇雅"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因其顺应时代精神与词体演变的需求,故得到众多非浙西词人的响应,最终导致词坛转型。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蒙古是东部漠南蒙古的一支,因其驻牧地与满清发源地最为邻近,故最先确立了对满清的臣属关系,并始终保持着与满清皇室的相互联姻。由于这种特殊关系和自身强大的实力,科尔沁蒙古在清初作为满清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考察当时五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大战事,阐述科尔沁蒙古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借此强调科尔沁蒙古在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论是三百余年来诗学批评的一大源头,顺康间有关竟陵派的纷杂评说与激烈争鸣,促成着一代诗学的发展与形成。钱谦益、王夫之等人从文运关乎国运上批评竟陵之诗为"亡国之音",遭到朱鹤龄、魏裔介等人的反驳。朱彝尊、冯班、阎若璩指责竟陵不学之病,王夫之、宋征璧等人攻讦竟陵诗歌门户,虽有着特定的论诗之旨,然非公允之论。清初有关竟陵诗弊之说,其大端有五:幽峭为宗;立论取材偏狭;雕刻粗浅;淫哇鄙俗;用字之弊。相异之调,大端亦有五:不失淳古;瑕不掩瑜;"清气"出之;深情苦语;幽清孤峭不当废。《诗归》之评,以毛先舒、贺裳功绩最著,余论纷纷,多道听途说。有关竟陵派之争,对清初诗学形成、创作风尚及后世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虞山派是清初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本文考察了诗派概念形成、诗派阵容 ,并从文社、藏书传统、琴画艺术等方面论证虞山诗文化圈的存在 ,使这一诗派形成的实况得到揭示 ,由此亦可了解虞山派的诗学倾向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清代赣关地处大庾岭商路的要道。清代前期,清政府为了维持赣关的正常运转,力图从制度方面进行管理,这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赣关中转的商品种类繁多,使得赣州成为赣湘粤闽四省边际区域的商品集散要津,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南地区乃至江西与周边各省贸易。  相似文献   

13.
清初各大词家、词派在对明词进行反思的时候,都意识到造成明词流弊的重要原因是文人耽于逸乐的时俗,因此他们在重塑词之雅正形象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在其理论体系里试图恢复词的悲情之雅,对明词欢娱之俗进行理论上的反叛.而这一崇雅反俗的原动力,其一是明清易代的特殊时代背景,其二是顽强的儒家怨刺诗教传统的要求,其三则是人性深处本能的悲情意识的体现以及由悲情意识引发崇高的伦理同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地方经费的变迁经历了体制外收入、制度化的地方经费,到最后再度失控的发展历程。地方经费的赢缩关乎经济的发展。清前期经济由复苏到繁荣再到衰退,可以从地方经费的流变中管窥一二。  相似文献   

15.
清词号为中兴,词集丛刻亦甚为发达,文献保存之功甚巨。清代前期词坛昌盛,词集丛刻如《国朝名家诗馀》等多为今人词集之汇辑,保存了大量当代名家词集。中期的词集丛刻则更多地倾向于中小作家,于此可见更为普泛化群体的创作状况,同时在编选倾向上又受浙派词风和乾嘉学风的影响,呈现出偏重浙西词派和重音律等特征。晚清词集丛刻数量大增,品类丰富,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等搜辑宋元旧集,开启词集校勘之风,词学贡献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16.
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是清初私家修史的核心力量,本文研究其人员构成情况、修史的用意及其修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凤尾裙是清末民初汉族妇女主要裙式,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不能单独穿着,且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裙,因而形成区别于其他裙式形制的特殊性。文章从凤尾裙的演变、面料色彩、刺绣图案与缝制工艺等诸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运用仿生学的有关理论,阐述了凤尾裙的形制特征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清初河工腐败问题已经存在,给物料采办、夫役管理、工程建设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腐败问题的出现与清朝制度设计的缺陷、皇帝对腐败问题的宽纵、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严惩贪官、严密立法来进行治理,但并未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