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区域政策的提出与推进体现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政策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区域政策的综合性提高,国内区域政策与国际区域战略相结合,区域政策转向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综合型区域政策的推动需要提升规划的功能,在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施中,地方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成为央地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区域理论的演进和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看,西方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经历了从政治调控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转型。中国目前主要以政治调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体现出早期西方区域主义思想的特征。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多领域性的特点。当区域协同发展日益深化时,仅靠政治调控已不足以应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问题,因此需要促进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对区域事务的参与,形成区域主体间新的协作治理结构,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汇聚区域城市发展最新观点把握区域城市发展最新动态做好区域城市发展参谋助手《区域与城市经济》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依托学界专家把关,每篇文章精选自全国三千余种报刊。本刊面向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区域经济规划、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决策参考。《区域与城市经济》设有如下栏目: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战略与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经济、城镇化与城市群、管理与政策研究、比较与借鉴、研究述评、专题(如:"一带一路"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主体功能区、创意城市、资源型城市等)。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面对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的现状,京津冀城市群围绕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治理方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功能协同、治理协作、利益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协同效果。为使京津冀迈向更为高效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培育新增长中心、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中央提出""全面启动""逐渐深化"等不同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本文主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出发,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市场从价格传递、要素流动、企业主体以及平台联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据此提出未来京津冀协同战略亟需从分散探索转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层改革,协同实施应从供给侧的产业协同转向需求侧的消费协同,协同空间由点状中心转向黄金三角区域支撑、协同对象由单节点建设转向轴带—节点融合,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京津冀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囿于"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城市本位思想,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呈现出"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节点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仍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强化区域合作所形成的潜在增长空间尚未被有效挖掘。2021年正值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五周年,建议应当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板块协同;三是要主动谋划成都与上海联动"沪成河",打造新型城市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交通便利、制造业发达、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不仅是我国辉煌灿烂文明的重要源头,而且是联通亚太、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大动脉。"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带际发展和业态融合的新趋势。打造"长江文化产业带"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长江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和传承长江文明,坚持文化产业引领发展、融合发展和理性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建立"战略支点",形成"点轴联动"效应,积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受阻的现状以及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中的地位。2009年世界银行从"距离、密度、分割"等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世界经济地理的重塑问题。"一带一路"怎样借助大推动理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并从"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带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新常态经济下,"一带一路"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战略组成,同北美生产网络、欧洲生产网络类似,有助推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有望形成普遍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密度"规模溢出效应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缩短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济"距离",沿线国家普遍发展与一体化减少"分割"问题,使该区域成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的新动力中心。"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优化升级、实施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助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是当今全球化"破冰"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68-72
作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昌九一体化能否支撑起江西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双核结构"理论,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应分为三种类型:内源式协同发展、外源式协同发展及混合式协同发展。通过分析赣、鄂、湘、皖、浙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布局情况,在推进昌九一体化和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格局上,提出了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打造五基地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转型对接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基础是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其中,天津由于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其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城市功能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天津城市功能演化的历史轨迹为参照,系统考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天津城市功能新定位的逻辑架构。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城市功能发挥中存在的若干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对提升天津城市功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