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雷格认为逻辑是一门科学。逻辑原理不是模式的,而是被充分解释的真正真理。这标志着弗雷格的逻辑概念与当代流行的概念有重大的差异,也与他最重要的先驱康德和最重要的继承者维特根斯坦的概念有重大的不同。二者均不认为逻辑构成一门知识体系。逻辑只是辅助于科学而不是科学本身。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的"真"是空洞的,康德则认为逻辑只是一种形式的限制,符合逻辑只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弗雷格还认为逻辑形式化处理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一种元逻辑研究的需要,而在20世纪这被看作是逻辑形式化的主要的目之一。弗雷格认为形式化的目的在于推理的严格性,"概念文字"是一个工具而不是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是普遍的,任何论题,任何话语都归属于逻辑以及它所提供的思想的普遍框架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1.任何一种主义或许都是以偏救偏。重要的也许不是它说出了什么绝对正确的,而是提醒了被忽略的。伯林的理论可能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哲学对象是世界的形而上存在,哲学史就是哲学追求自己对象的历史,它分别经历了物质、上帝、灵魂、存在、绝对理念等阶段,任何阶段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哲学的对象,但是,任何阶段都无法诞生哲学的真正对象。逻辑作为客观世界规律的主观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世界的形而上存在,因而成为哲学的对象。但是,逻辑仅仅是世界本质的部分体现,不能混同于世界本质,更不是世界本身,因而不能成为哲学的最终对象。也就是说,逻辑是哲学的对象,但哲学的对象不是逻辑。  相似文献   

4.
夏文化概念如何表述?考古界、史学界的传统观点都认为,夏文化就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正确的说法应为,夏文化是原始社会时期姒姓氏族、夏王朝时期姒姓部族和其他同盟的异姓部族,以及商代初期被征服的夏代各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具体说来,可分为先夏文化、夏代文化,商初夏代遗民文化三部分,三者缺少任何一者,都不是完整的夏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生活世界,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能从开放的、多向度、多维度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而不是从抽象了的、僵化的、纯粹的理念出发。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持立场逻辑,即坚持开放性的现实立场、反思性的理论立场以及公共性的原点立场。任何形式的本质主义、绝对主义、工具主义和中心主义都是与生活世界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针对这一说法,张天敏同志曾正确地指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根本不是什么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内涵相同而语言形式不同的同一个  相似文献   

7.
哲学逻辑史既不是中国哲学史,也不是东方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同样也不是总和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史,而是一般的哲学史。哲学是对世界绝对本质的探求。哲学逻辑史是这一探求过程中表现为人类整体品质的思维的发展史。哲学逻辑史是哲学自然史上升到哲学理论应有的中介理论。哲学逻辑史是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前提。哲学逻辑史的基本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不同理论领域拥有各自独特的逻辑范式。哲学之形而上学地逻辑地建构是必然的。哲学在"智慧"的形态上,就是疏理经验/体验基础上的"关系"审视;而在理性这个概念最普通的哲学意义上,它与"关系"或"关系状态"是不可分割的。就目前发展水平的任何一种逻辑体系而言,如果哲学之理性将其一以贯之,这势必导致在关于世界本体上摇摆不定,并忽视那些作为基础的自然必然性。形式化逻辑理性的缺陷就在于,在本体论意义上世界地位的未确定性,在方法论意义上理性路径的不确定性,在认识论意义上经验知识的不可判定性,从而也在知识论意义上说明了科学理性的逻辑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哲学需要的是多因素的、多维的、多向度的较为复杂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某一客体的"体系"是客观世界固有的,还是人为认识而规定(形成)的,这个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显然任一理论的体系,绝对不是主观人为规定的,那样将会酿成历史的大错!  相似文献   

10.
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获得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末经验过的事情,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休谟的答案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联想。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其因果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周新城 《中华魂》2012,(1):16-17
经常听到一种批评意见:“你们舆论一律,没有言论自由”。西方媒体是这样看的,而国内有些人也是这样看的。其实,对言论自由需要作具体分析。舆论总是一律与不一律的辩证统一.有的地方舆论必须一律,有的地方舆论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律。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中江兆民,在其最后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了被认为是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日本没有哲学”。这个论断乍一看,使人十分困惑难解。这是中江兆民轻率的结论吗?不是,是真的日本没有哲学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正确地理解中江兆民的这个论断呢?这就不能不把中江兆民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一番考察。因为要正确地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必须如实地把他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会  相似文献   

13.
所谓简单性原则就是逻辑统一原则。它是衡量一门新的学说是否成立的起码标准。因为任何新的学说均是从覆盖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的少数假设或公理出发,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而这个新的体系不过是这个简单性原则(即少数假设或公理)的演绎。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简单性原则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任何正确的科学体系必须符合简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例外。重点就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性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目的来看,逻辑是艺术同时是科学。它是关于正确合理的言论的艺术。它是关于次意念[second intentions]的科学。它是一门实在的科学,然而它不是一门关于实在的科学,因为它不以实在为研究对象。逻辑不是为了研究次意念本身而是为了其他科学的言论的正确性而研究次意念的。逻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它是知识的手段。因为它是为了知识而求知识的,所以它是实践的,又是思辨的。逻辑所研究的次意念各属于理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推演:了解〔概念〕、分与合〔判断〕、推理〔推论〕。在每一层次上都有具有形式内容的次意念和具有实质内容的次意念。因此,逻辑可分为第一种运演的逻辑、第二种运演的逻辑、第三种运演的逻辑;又可分为形式逻辑和实质逻辑。实质逻辑按所得结论的确然性和盖然性,分为论证逻辑和辩证逻辑。逻辑是理性在各门科学中所使用的工具。它是一种公共的方法论。不能把逻辑和任何一种特殊的科学方法论混为一谈。逻辑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因此它是理论的。但是理论逻辑终归是有用的,在它被应用时,就有理论逻辑和应用逻辑之分。逻辑可以用来作为论证言论和辩证言论的方法论的工具,也可以为某些特殊科学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指出:“零因为是任何定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相反地,零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内容。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线,作为能够即不是正又不负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零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由此可知,对零的概念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对零概念的形成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王弼重新诠释老子哲学的个案说明 :在中国传统哲学形上学中 ,有本源论与本体论之区分。本源论的特点 ,是通过揭示由终极本源到万物的生成过程 ,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规则。本源与万物的关系 ,为实存物之间的关系 ,本源之化生万物 ,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本体论则是追寻万物得以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终极性统一依据的理论。本体与末用的区分 ,是借逻辑认知得以成立的。末用被视为可以认知的相对有限的经验世界 ,本体则是被逻辑置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无限存在。至于王弼哲学本体论之强调“以无为本” ,则表现了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和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取向。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个言语博弈群体中的每个认知主体,其三个认知世界(信念世界、怀疑世界、无知世界)随着与他人的言语交流而变化。公共信念是理解言语交流的核心概念。某个命题之被表达其原则是:被表达的命题其命题态度不是公共信念。一个群体能够进行交流的条件是:至少存在一个人的信念或疑点不是公共信念。充分交流之后,公共信念集达到极限,此时任何表达都不会增加该群体的公共信念。公共信念逻辑为所有群体公共信念集中的共有部分,它们构成这样的公共信念"每个交流者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次协调逻辑的哲学意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和经典的否定概念 ,历来被认为是逻辑学中不可动摇的支柱。可是 ,次协调逻辑在逻辑上首次以严谨的态度动摇了矛盾律的绝对地位 ,相应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否定词的原有概念 ,从而形成了新的非经典逻辑体系。这种非经典逻辑体系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方式和方法 ,为人们处理各种矛盾提供了经典逻辑远不及的、具有辩证意味的“亦此亦彼”的逻辑模式和洞察力。因此 ,次协调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传湘同志在他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概括为世界的本质、共性、普遍性和无限的整体,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客观世界之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的原理,去说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为“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没有时间先后。他说:黑格尔确实讲过逻辑在先,自然界在后的话,但是,“逻辑在先即第一位、首要、根本的意思,逻辑在后即第二位,次要非根本的意思。例如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是逻辑在先,现象是逻辑在后,这意思是说本质是第一位的、根本的,现象是  相似文献   

20.
尽管"外部性"概念及相关理论已被写进经济学教科书,并成为现代经济学中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的甚至是基础的概念,然而,"外部性"概念不仅与经济学的基础假设间存在着逻辑矛盾,而且所谓的"外部性"可以由"交易费用"等概念更好地加以分析和表达。因此,在一个本应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中,"外部性"概念的存在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