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对个人的整合,成为了时代命题。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失范"等经典性概念。他的早期理论一直聚焦在团结这一主题,一方面从社会分工角度,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从团结的反面,用社会失范视角来分析如何重塑集体意识,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最后,面对转型期道德缺乏的困境,他认为需要通过职业团体和民族国家的路径来建立普遍性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单位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机械团结为主要维系纽带的单位制以极大的冲击。通过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单位制解体后以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社会有机团结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溯博士《社会团结、集体意识与刑罚》一文较为中肯地梳理了涂尔干的刑法社会学思想。其中所介绍的涂尔干对于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有机团结”代替“机械团结”、“恢复性制裁”代替“压制性制裁”的变迁式思考对我国当代刑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团结的实践场域、组织形式、资源基础等随之发生显著变迁。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具有封闭性,信息获取与传播途径单一化,因而社会团结以同质化的刚性团结为主要特征。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具有了流动性,信息与知识的形式趋于异质化,社会团结以各式各样的组织为载体,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为个体成员赋权与增能,使个体的主体意识与自主能力迅速增长,社会团结愈来愈建立在主体的选择意志与主观认同的基础上;社会团结的刚性、固定性、稳定性在持续减弱,而呈现出弹性、高自由度、弱联结性的团结形态。因而,需要高度关注社会团结发生的现实与互联网络并在的空间场域、社会成员自组织而形成的社会团结载体、公共意识与集体精神的培育等,促进社会整体团结水平与层次的提升,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遏止农村社区衰落走势、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破解体制、资源配置、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社区公共性社会资本匮乏、农村社区空心化和治理人才短缺方面的难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工作者肩负以下四方面的使命:一是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二是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三是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四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重塑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6.
迪尔凯姆强调分工在彼此依赖的个人之间创造出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法律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思想,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用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分工、注重利益整合和价值导向并举、以动态平衡的新理念解决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解读涂尔干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本文对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全面探讨。文章指出,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涂尔干敏锐地把握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劳动分工而促生的有机团结的社会关系,深刻地剖析了这种新型社会团结得以可能的理论逻辑,进而阐述了现代社会在经济、社会与宗教层面所面临的失范危机,并开出了应对这些严峻危机的理论药方。因此,对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的当代思考,不啻为当下有关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破坏了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机械团结,但创造了以差异性为基础的社会有机团结。但是,社会分工和有机团结本身,必须借助法律的确定性才能实现,法律是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发掘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