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爱国主义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使中华民族的各成员竞相发展,由此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从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这是人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忠于祖国的坚贞信念,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几千年来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的严峻考验,一直保持着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特点。认真总结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历史经验,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各个历史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感,是我们的”中国心”和民族魂,是最有号召力和感化力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青年一代爱国热情,让情感上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于…  相似文献   

4.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曲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弄清什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相互之间的必然联系,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现阶段青年的文化价值观。近几年...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既责无旁贷,同时也具有不可匹比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张巍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精神支柱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江河湖海、森林矿藏等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源;热爱祖...  相似文献   

7.
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浅谈韩宏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植并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爱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人...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她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伟大的凝集力和向心力。她是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永远团结、充满生机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爱国主义,都可以溯源到最古老的时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产生于何时呢?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形成于国家产生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就其内容和特点来分析,可以分为四种形态,即奴隶制时代的爱国主义;封建制时代的爱国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特殊贡献;知识分子要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和义务,更离不开爱国主义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是知识分子奋斗成才、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要求。一、爱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特殊贡献知识分子和爱国主义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  相似文献   

10.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张树宣一、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换句话说,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h]而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王震同志就曾发出号召,要求全国上下:“必须提倡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n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深入浅出,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p]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中国近代史是…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上予以重视 ,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 4种途径 :1.教材性渗透 ;2 .教学性渗透 ;3.活动性渗透 ;4.环境性渗透。需注意两点 :1.要辩证进行 ,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 ;2 .要讲究形式方法 ,注意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每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情感。在中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一直为一代代正直的中国人所推崇、持守。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御侮求存的民族独立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中国国民传统的全国主义精神得以空前高涨,也因而促成了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爱国主义不仅是一个民族积极、肯定、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就抗日战争而言,爱国主义常常表现为对民族意识的启蒙,对理想人格的宣传。  相似文献   

14.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必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光辉悠久的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苍桑变化、王朝更迭而一直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近代,“我们国家,民族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越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对结构的认识和研究,是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入手和基础.揭示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是近代科学探讨的重要课题.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是由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知识维度、运行维度和方向维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结合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多维结构体.探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对于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两个文件,有着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的时间维度是指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是人们从幼年起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的历史,对自己的家乡和同胞,对维护人民利益的国家政权的热爱感情.这种感情主要包括:热爱自己民族,热爱自己的出生地;尊重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进步不止的伟大旗帜。宋庆龄是站在这面旗帜之下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爱国主义的实践和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今天,研究和总结她的爱国主义,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个人对它应尽的责任,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保持传统的延续性,带有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共同性因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旗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一部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激发昂扬、异彩纷呈的历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光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精神诸多内容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核心。它深深根植于中国各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悠久文化历史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忧民忧国;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自强不息乃至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渗透在中华各民族的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至今已80周年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新起点,是爱国主义的盛大节日。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五四运动对北大历史发展及其优良传统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高等学府,像北大这...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凝聚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振兴中华大业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密切联系实际,在“六结合”上下功夫,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