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社会史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由于抗战社会史史料具有分布广泛且零碎的特性,增加了对抗战社会史,特别是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史相关史料整理与利用的难度。以潮汕地区为例,抗战社会史的相关史料包含了日文档案资料、抗战时期本地刊行的报刊杂志、国内其他地区刊行的报刊杂志以及海外报刊杂志等对潮汕社会的记录。潮汕地区抗战社会史史料体现了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的抗战决心、潮汕地区海外移民传统和民间慈善团体战时的形塑历程,有助于了解战时社会发展状况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加强对抗战社会史史料的整理与利用,有助于加强对抗战社会史的研究,推进抗日战争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偏远和民族的杂居,造成其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其史料的缺失和不完整性.以唃厮啰家族为个案研究,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史料,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进行甄别鉴定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史籍进行互补,在相互印证中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家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发生了重大变迁,社会史在这一时期复兴。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特色、学术传承、学术期刊等方面逐步出现了分化与整合的学派化趋势。"华南学派"深深扎根历史人类学之中,并开始跨区域研究;"华北学派"以北京、南开学术群体为代表,逐渐多元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且团队合作优势明显;"新社会史"派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步扩大在社会史学界的影响力。各学术团体及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分化与整合,这不仅推动着该研究领域不断细化、深化,也推动着该领域的重新定向。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家族史的研究是中国家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唃厮啰家族为例来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家族大多地处边疆,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民族的杂居造成少数民族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又导致了其史料的复杂性和分散性,并且存在着诸多的错误。所以在研究其时,要充分利用多种史料;对史料要进行甄别、鉴定;要进行查漏补缺。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为例,对新闻史研究进行了反思。并认为李文以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新闻史,关注当下,并以生动的笔墨书写历史,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课,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创立、完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与萧萐父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是这门课开创时期的听课学生,也是以后接着讲授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对于萧先生为开创这门课程所付出的心血有更多一点的感受,因此在这篇短文中结合自己的记忆、听课笔记及萧先生的有关著述,就这一段往事作一些回忆和说明,以此作为对老师90冥诞的纪念。萧先生开始讲授这门课,是在1981年寒假过后,地点在理学院三楼的一间小教室。当时哲学系办公地点设在理学院,只有党总支和行政两个办公室,各个教研室都没有办公房间,学生上课的教室也大  相似文献   

8.
[摘要]阿英的史料观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历史主义史料观。阿英的新文学史料工作,在观念、对象、方法方面,具有值得注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成就和特色,对于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建设,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现状里,我们却为之感到担忧:史料的忽视被置于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更为严重。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谈及文学史料的发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发掘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史料的发掘是对过去文学研究错误观点的纠正;史料的发掘可以为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的乏力带来新的学术生长点;史料的发掘可以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人格。  相似文献   

10.
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分析运用史料的知识方法和对某些领域具体史料的研究。史料学的内容与历史学的方法有四点相同 ,与历史文献学也有相近之处。这是历史学的知识方法的普遍意义的表现。阅读和鉴定史料是史料学的中心环节。历史学是一种知识 ,又是一种意识 ,还是一种价值。史学研究的能力是通过著作和论文体现出来的 ,而史料学的水平又是史学水平的重要表现。阅读和鉴定史料必须注意的六个问题 ,是史料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华姓氏特别是汉族姓氏的研究,是探索民族和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涉及鲍姓的研究寥寥无几。其中《史记》关于鲍姓记载有误之处,有些前人虽已更正,但有关齐国鲍姓灭族事件却无人更正。本文拟就鲍姓的起源、迁徙流布及齐国鲍姓命运等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钟姓源流考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调查和统计,钟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寻根溯源,钟姓最初来自安徽凤阳东北之地,后来称盛于河南颍川,钟姓既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又是一个多源的姓氏,钟姓之源主要有四:改子为氏;以邑为氏;以官为氏;少数民族中钟姓。  相似文献   

13.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见证者。中国洋泾浜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澳门,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蔓延到内地,它经历了澳门葡语、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语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和正规英语教育的普及宣告了中国泾浜语的消亡。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洋泾浜现象以特定的贸易用语等形式存在于当代社会。洋泾浜语和洋泾浜语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反映出自明末清初以来,中西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交流与冲突,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5.
口述史料是根据个人亲身经历或见闻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细菌战口述史料是指与(日本)细菌战有关联的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录和访谈录.目前,日本细菌战口述史料搜集与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相对薄弱、滞后,因此,研究者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脚踏实地地投身到口述史料的采访、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去,利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求口述历史、口述史料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相似文献   

17.
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的起源是人类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人体美的起源中,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形态”,也就是他有别于动物躯体的肉体形象,那么性选择则在人们对人体美的发现过程中起着杠杆作用。而人体裸像是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意识逐渐萌芽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18.
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文通是20世纪一位杰出但被忽视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者。他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自觉地区别于梁启超等人的模式,具有主通、明变、贵识的特色。蒙文通与同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异同以及他本人思想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有没有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我国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代以来,启发式教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被充分运用。文章通过对我国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梳理,探析中国启发式教育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