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同类演讲在“过程”选择上的异同点,寻求实现演讲目的有效手段和技巧,对奥巴马2012年和2008年胜选演讲的经验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演讲词中采用频率较高的是物质、心理、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用来突出演讲者实干精神;“心理过程”有助于寻求听众理解和支持;而“关系过程”既可呈现情境,更有助于阐明关系,缝合演讲者与听众的分裂现状,团结听众。同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演讲,各种“过程”的选用频率应随着演讲目标的变化而调整。  相似文献   

2.
以杨澜的2012年成人礼演讲《认识自己》为例,从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视角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的演讲模式,分析修辞话语依据的五大要素“构思、组织、风格、记忆和实际演说”的对应变化。分析显示新媒体提升了“组织”中的论证手段,同时打破了传统现场演讲的时间和地点等局限,对讲演者的“记忆”要求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一、用演讲来加强自信 每天花1分钟,以讲演的形式简洁地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以及应达到的成功目标。讲演时一定要选择一些积极的语句,例如:“我是有能力的”、“我在各方面越来越好”。 二、准备一本“成绩簿”  相似文献   

4.
演讲的核心功能为劝说和认同,作为演讲语类的一个分支,英语经济类公众演讲也是以同一为修辞动机,通过修辞策略的应用以使听众跨越分歧,并与其认同。应该如何使听众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本族语演讲者的隐含动机?从肯尼斯伯克视角来看,同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演讲者可以通过应用同一策略来实现其话语动机,最终与听众达成同一。对同一策略和话语动机的分析模式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通过分析15篇美国商务部官员的经济类公众演讲语篇里四种形式同一策略和三种内容同一策略的分布和使用频率的规律,从而揭示经济类演讲语篇的修辞过程,发现隐性的话语动机,并有助于对此类语篇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李绍芳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158-159,157
本文结合调查探究过渡词是否能促进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听众和演讲者对演讲中使用过渡词都持肯定态度,进而强调教师在交际学或演讲学的教学中,应该适当强调过渡词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萍 《南方论刊》2004,(7):49-50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进行信息情感交流活动。要在短短时间内完全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每位听众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使演讲者信心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感染听众,吸引听众,赢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招牌的效用     
一九七六年,在友谊剧院的一次讲演中,广东某教授于口沫横飞之际,竟然宣称:“孔老二搞修正主义!……”对于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论”,当时听众心里怎样想?无从一一考究。不过,腹诽者是大有人在的——“孔丘是儒家学派的祖师爷,孔孟之道的创始者,他‘修正’了谁?这样脱离历史实际的胡乱类比,怎么行呢?”一位朋友事后惊诧地说,“他还是个批孔权威呐!”  相似文献   

8.
叙事的修辞研究方法将叙事看成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交流行为.因此,叙事就不仅再现事件,其本身也是一个事件:在这个叙事行动中,某人通过再现事件来做某事.在修辞方法看来,叙事就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某个目的向某个人讲述发生了某事",这个定义有几重含义:首先,它特别关注故事讲述者、听众/读者以及讲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它强调讲述目的,也就是承认叙事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讲述者希望吸引听众/读者,并影响其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再次,叙事者讲述某事发生的过程中,他叙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一个伦理的层面,同时,他的叙述本身和对这些叙述的接受也有一个伦理的层面.这样,修辞研究方法就既关注"讲述内容"的伦理,也关注"讲述行为"的伦理.本文拟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一桶阿蒙提拉多白葡萄酒>为例来说明修辞阐释的以上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1919年至1921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个城市,做了120次以上的演讲.以往研究杜威在中国的论著,很忽略区域性问题.事实上杜威的讲演有近乎一半是在江浙地区进行的,且大部分关于教育的讲演都在江浙地区.从杜威在江浙地区的讲演所形成的"杜威热"和这一地区所创办的"杜威学校"切入,从江南学术传统与杜威实验主义哲学传播的关系、江南求真务实的学风与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江南书院传统与杜威"平民教育"及"杜威学校"的关联等方面,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的"杜威热"与江南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要使演讲获得成功,不但要有吸引听众的内容和表述,还要有使听众观之悦目的形象和闻之快乐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钟首民 《云梦学刊》2002,23(5):114-115
演讲是一门艺术 ,演讲者必须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的体态去创造和渲染气氛 ,去感染和影响听众。因此 ,特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英语演讲中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生讲演活动实务操作,应从演讲讲题拟定和选择、演讲者演讲的有关制度、评委确定与评分的有关制度、统分员确定和职责、观众观赏演讲制度和教师当堂点评和宣布成绩制度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就一九八○年以来见于报刊的许多有关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回忆和研究文章所涉及的两个具体历史问题,作个勘定,以澄清事实,并就教于党史研究者。一、讲演时间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演的时间,有一九三八年和一九三九年两种说法。持前种说法的,主要是曾三同志和范若愚同志。曾老无限感慨地谈到:一九三八年,他曾同延安马列学院的第一、第二班同学一起听过“这篇演讲”,“都感到受益很深,教育很大”(见1980  相似文献   

14.
这是我校文学院院长詹伯慧教授应香港教育署的邀请在香港“语文教师培训的未来动向”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专题讲演。内容结合港、澳地区语文教学的实际,对港澳地区语文(中文)教师培训的方针,内容等作了全面阐述。这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演讲语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篇,兼具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的双重特征。提问-回答模式是这类语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点表现为提问和回答两部分都由演讲人一人给出。对话性是提问-回答模式在演讲语篇中赖以存在的哲学理据,该模式可以直接体现演讲语篇的对话性。注意是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对信息具有选择性。人本能地对问句具有好奇心,因而与其他表达方式相比,提问—回答模式更易被听众的注意选择,这是其存在的心理学理据。  相似文献   

16.
中学国文教育问题在二、三十年代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胡适也参与其中,并三次就这一问题进行讲演.本文通过对这三次讲演的梳理和比较,考察胡适在这十余年间对中学国文教育看法的变化.同时,胡适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变"与"不变",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7.
韩芳 《阴山学刊》2004,17(2):42-45
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对演讲来说,"情"的传递有三种载体:辞、声和态。因此,在演讲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运用这三种载体来表达情感。即:以辞托情、以声托情和以态托情。演讲者只要将这三种手段很好的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从而使演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叙事学研究方法与复合模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针对西蒙·沙马编导的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电视系列片中雅克-路易·大卫专辑的脚本与画面关系的特点,探讨故事的复合模式讲述方式及其特点.笔者希望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故事讲述不仅是可用资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读者、听众/观众通过多种模式和媒介加以理解的产物,同时也是受到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叙事成规的产物.文章认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话语支撑着我们"观看"某一幅绘画的方式;语言既冲击、也配合着我们的视觉建构.在具体的电视作品中,艺术的话语只是艺术故事中的一部分,而正在展开的故事也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讲述的故事.西蒙·沙马所选择的语言,既适合于特定场景和画作的描绘,也适合于按照对应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以及显然的结果对历史事件和个人行动进行叙述,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既有戏剧意识,也有在不同叙事层面和模式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重构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一述行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京京 《云梦学刊》2005,26(1):118-119
情感是演讲中的重要因素,其基本要求是要抒发常情、把握分寸。情感的完美表达需要加强语言和情感的修养、体态语的修养,还要了解听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20年10月湖南省教育会组织中外名人学术讲演会,罗素应邀来湘作了题为<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的讲演,主要是介绍当时流行的布尔什维克情形,而并非反对共产主义和诬蔑布尔什维克,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讲演过程中出现一些误译误记的问题,引起湖南听者和阅者的争论,更见讲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