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幽默点主要来源于剧中的人物台词.因而,从语言的微观层级来解析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建构艺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语言创作技法,而且也为喜剧电影幽默人物台词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和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给当时相对沉寂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种品牌.文章着重探讨了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文化要素:相声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相声因素;小品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小品因素;最后,从家庭观念、生活情景、流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亲和力,也就是当代文化对其作品的影响.总之,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尤其是他在喜剧电影作品中对文化的传承和吸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对中国当代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商业电影的实践探索上。在他众多的商业电影创作中,喜剧电影是其中既取得商业成功又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以类型电影的文化仪式框架思路来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很有必要。对宣泄的文化功能的清晰认知是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类型要素建立、成熟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观众认可其喜剧电影的标志。随着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矛盾的转变,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也在试图进行一些类型调整,但其中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从类型电影的角度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将其作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类型的一个重要个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将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类型建立、类型特色和类型未来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是中国内地喜剧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喜剧影片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诙谐幽默的人物对白,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冯氏幽默。笔者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以冯小刚喜剧电影中人物对白为实例,重点分析影片中的人物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通过分析表明,谈话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适当违反,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话西游》是一部后现代经典喜剧电影,艺术成就卓越,其突出之处在于运用台词艺术实现了对唐僧原有经典形象的解构与颠覆。文章通过对《大话西游》台词的研讨,挖掘出大话语境下唐僧 “人性”“佛性”“现代性”三重合一的新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人的情感世界与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思想层面力求复归传统文化,这正是使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于冯小刚喜剧电影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电影作品的营销策略、思想内容和艺术心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物语言、动作是人物的两大机能。影视剧台词是用来传达故事的种种信息,一般具有动作功能、情节功能、人物塑造功能、说明功能等。影视剧台词突出的叙事诉求为台词的性格化、台词的语境化、台词的动作化、台词的戏剧化、台词风格化、台词的节奏化、台词的简约化。从理论上讲,即便信息补足、呈示与解释性的台词也可以融入动作设计,从而使之变得富有叙事力量与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喜剧电影在近年来有一种"小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利用小品化的喜剧情境推动和展开喜剧情节,小品式的语言运用以及小品演员的夸张化表演等方面。电影被批评为小品化,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一些评论者认识上的误区,也有中国喜剧电影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从喜剧电影的人物塑造、喜剧电影的叙事及喜剧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进行反思。我国喜剧电影要走出狭小局促的格局,必须吸收多种元素,在借鉴小品要素的同时把叙事的现代感和视觉的奇观化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台词是表达主题、塑造典型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尔基说:“要使剧本的人物在舞台上,在它的演员的扮演方面,具有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说服力量,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是有严格的独特性和极富有表现力的……”(高尔基《论剧本》,见《文学理论参考资料》第七八六页,高教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第一版)高尔基所说的“严格的独特性”,是说台词要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所谓“富有表现力”,是说台词所体现的性格,不仅具有社会典型意义,而且台词本身应当是最具艺术力量,最能从艺术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和观众的观影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11.
刘长卿的诗歌具有大历衰世的色彩,其诗歌风格倾向哀伤、悲观、凄清、孤寂。刘长卿诗歌创作风格与悲剧性格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天赋性格,贫困家境生活、十年科举不第的命运、政治局面与贬谪遭遇皆是铸成悲剧性格的原因。为了更好的解读刘长卿诗歌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对刘长卿悲剧性格铸成的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13.
著名诗人冯亦同的诗集《紫金花》是熔铸了诗人身处“时空”的博爱与情思、拥抱着他所萦念的“大我”与“小我”的“个性化写作”,这不仅表现在题材重大、格调高扬、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诗作上,也更多地面对生活中的“平凡”与“渺小”,指触“崇高”与“光明”之外的各个角落。他在新诗创作中十分注重形式美,提高了诗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拓宽新诗创作思路,加强新诗形式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5.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北宋婉约词大家秦观,其词作意境凄婉,被冯煦称为"真古之伤心人"。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其性格、气质及身世遭遇与秦观相似,词作也呈现出感伤的基调。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中的李自成,极力将自己融入集体的队伍,他的力量实现于集体,他的自由也因集体的解放而获得..剥除掉李自成形象中的公共部分,我们很难设想他还能剩下些什么《车厢峡》中,李冯试图填补除却公共部分后,真正属于李自成自我的那一部分、按照既往对英雄的构想建构出的新李自成形象,孤独、冷漠,以实现自我为追求目标,表面看很个人,实质与李冯创造的其他英雄群像一般无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来探讨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编剧技巧和风格,揭示出品特在阅读原小说到哲学解释的过程中,扩展了自身的“视域”和原小说的“视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原小说的生命通过电影的形式得到了延伸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仪礼》学研究史上,李如圭的《仪礼集释》是一部重要的纂集体著作。该书在全文据录郑玄《仪礼注》的同时,又增设"释曰"部分,或是对《仪礼》的某些经文加以阐释,或是对郑玄的某些注语加以笺识,突出反映了李如圭在《仪礼》研究方面的具体创见。通过对这些"释曰"申注类释语的剖析,可以发见,无论是在对郑《注》语词的释注方面,还是在郑《注》礼经仪文节度训释的申解补充方面,也无论是在先秦儒家典籍的语料引证申注方面,或者是在郑《注》校勘语料及其语词的释音申注方面,李氏《集释》都形成了自身独到鲜明的申注特色,在整个《仪礼》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