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感的抒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说,内在地隐含着叙事的要素。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体 对抒情对象的情感抒发实现叙事交流,并最终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种以情感抒发表现的交流,既 可针对特定的个人与群体,也可针对抒情人将之人化的自然物体,还可针对抒情人自身。无论在何种情 况下,诗人透过抒情人所意图实现的是与最广大的读者的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古今文章浩如烟海,其中有一些是以抒发作者对人、事、景、物的特定情感态度和心境情绪来反映客观现实并且以抒情为其个性将征的.以特征做为依据,这些文章可归为一类文体并命名为抒情文.抒情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手法是抒情.“抒”即倾吐、宣泄和表达,“情”就是喜、怒、哀、乐、惧、憎、恶等各种情感.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欢乐或者令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或者令人惊恐厌恶.这些由人们以特殊方式表现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就是情感.  相似文献   

3.
论诗歌写作     
青年学生喜欢诗歌是因为“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是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愿望和理想的。而人们都有很多感情需要抒发,这感情包括正义的、庄严的、愤怒的、悲伤的、温柔的等等,这种情感的抒发就涉及到诗歌的写作问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是重要的情感类型之一。叙述者、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叙事文本的三种重要抒情因素,也是道德情感抒发的主要渠道。《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叙事名篇,其成功塑造了维林形象,是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开山之作。文本中叙述者与维林的视角融合,对道德情感抒发产生影响;《浪子图》、作者、维林叙述视角各异,分别呈现三种情节模式,共筑道德情感的抒发渠道;环境描写则借助于叙述者、小人物、自然环境进行道德情感抒发。揭示三种抒情因素在作者道德情感抒发中的作用,剖析叙事文本抒情性的源起和脉络,为《驿站长》乃至叙事类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将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定义为"通过虚构且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情感",并且归纳出两项特点:第一,作者在小说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往往具有压倒一切其他内容的重要意义。第二,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向读者揭示自己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若进一步以拉康·雅克的"欲望理论"来考察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则可发现作者企图藉其创作告知读者欲望的属性,而小说角色表现的欲望可说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根据拉康的理论,人们总是因为将他者的欲望视为自己的欲望,而陷入执着的状态,郭沫若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人物的特性也象征作者本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6.
一、散文写作的移情内蕴散文是抒情艺术,从抒情中言志。因此,散文作品不论写什么和如何写,都必须集中抒发作者的感情,抒情成了散文写作的中心。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情”既然作为散文作品的“经”,它象一条主线贯穿作品的始终,把作品所写的各种内容穿结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的内容虽然是零散的,但从写“情”来看,又是凝聚的。“情”使散文成为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品。作者在散文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作品的灵魂。作品有了灵魂,就有了生气和灵性。王夫之曾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  相似文献   

7.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统区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既对抒情这一重要的精神表现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以抒情自我与抒情时刻为观照基点,综合比较不同作家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时抒发的情感差异,将有助于加深对特殊历史时期文学发展之繁复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章的一种类型,公文写作遵循文章规律和写作规律。无论是从动态的写作过程,还是从静态的文本分析 看,公文写作都不可避免地带入写作者有节制的情感。作为公文写作审美特性的内在标志,这种情感结合公文材料最终表现 为更加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这个形象便是“隐含作者”(借用布斯提出的概念)。它对于公文写作具有整体把控作用并且引 导读者,发文机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寄寓其中,它是读者阅读公文文本能感受到的。隐含作者形象的把握对于公文 写作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首先表现的是人生归宿的虚无感。由于他对人生三昧根本就没有彻底悟透,所以诗歌完全是一种心理情绪律动的直接外化,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追求。在“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背后,其实浸透了他盖世的凄凉。第二,表现了谢灵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这是他把建安以来常见的儒理性抒情变为玄理性的抒情,抒发的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强烈的忧患和悲伤之情。  相似文献   

11.
词是典型的抒情文学,尤擅长抒发心灵深处窈深细腻而难以直叙的情感和情调.宋词抒情的内涵分别是具有代表性的豪情与柔情,后者以"本色"占据主导地位.宋词在大胆抒发私人化的情感、塑造生动多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深入刻画无可名状的情绪和情调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抒情特色.宋词在抒情文学史上具有质的进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隐含读者,其提出者伊瑟尔认为:“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隐含读者就是“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把文学视为主体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创作是作者和读者两种不同视界的交融,隐含读者其实就是包含在作品本体中的读者视界的人格化。隐含读者是从现实读者转化来的。但隐含读者又不同于现实读者。这不仅表现为隐含读  相似文献   

13.
蓄势是一种写作艺术。诗歌、散文写作运用蓄势,能增强抒发情感的力度和感人的强度;小说、戏剧写作运用蓄势,能使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蓄势技法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积蓄,力求力量之足;第二部分是喷发或急转,力求气势之壮或出人意料。运用蓄势技法要注意以意用法,要寻找好引发口,还要注意抒情者的感情状态。  相似文献   

14.
《史记》情感抒发之表现及其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韩洪指导教师何明新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史记〉人物传记情感论》。全文包括“情感抒发之表现及其特征”、“文章抒情性之原因探索”和“情感抒发对〈史记〉的写作和成就所起的作用”三大部分,文章结合《史记》史学与...  相似文献   

15.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浅谈记叙线索与抒情线索徐瑞雯,徐瑞泰记叙线索与抒情线索是作者谋篇布局、结构写作材料的关键所在。就读者而言,准确地把握记叙或抒情线索不仅有助于提钢挈领地分析全文,更有益于分辨文章结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现行中等学校语文课本大都编有若干己叙文和散文单...  相似文献   

17.
杨德昌在处理理智与情感时,表现出强烈的作者在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结果,是作者自我冲突的典型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介入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由于多倾向于对自我历史、自我情感、自我情绪等的反刍,从而呈现出一种自我氧化的效果。杨德昌正是通过这种包浆式写作,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光泽。  相似文献   

18.
学术写作并非完全机械化,也并非全盘避免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学术作者使用多种话语策略来宣传其观点和立场,营造和谐对话空间,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引导读者接受所述命题观点。基于学术语篇互动模型,分别从模糊语策略、作者身份构建方式以及作者与读者的隐性互动三个方面来阐释学术写作中的互动式话语策略。研究表明,每个学科都有其偏好的写作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所属学科的语言范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并在学术写作中采用积极有效、易于被读者接受的互动策略有力发声,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是作家余君才结合人生经历,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间大爱真情的书写,作品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其语言体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风格和艺术张力,作品情感真挚,表现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性风格。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家艺术技巧两方面品读散文集,可以呈现作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情思特征。  相似文献   

20.
《火鲤鱼》是姜贻斌的一篇归乡文学新作,浸染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反思。在写法上,它继承了归乡文学的传统,以归乡的模式,突出中年还乡者在梦和现实中的挣扎,试图依靠回归故乡来寻找精神家园,并对乡村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进行了反思;在情感倾向上,它是对乡土抒情传统的回归,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依恋,抒发了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呈现了寻找心灵家园过程中的爱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