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社会一方面为人类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生存"前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大量非技术网络道德问题的突显.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沉迷是其典型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较,网络道德问题具有全球性、高技术性、文化差异性、控制弱化性等特点.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合全社会之力,诉诸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手段.  相似文献   

2.
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网络交际具有全球性、双向互动和平等性、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性、虚拟性、语言符号的丰富性等特征.网络交际推动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嬗变、重组和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网络权力是社会行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他人进行控制与支配的一种力量.依靠技术与话语作为双重支撑,互联网重塑了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将世界连接为一个全球性与地方性相冲突的场域,权力在不同国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流动.网络权力在信息技术定形作用下,呈现分权化与集权化相统一、生产性而非压抑性的运行特征.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利用新机遇发展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的治理,还要建设本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抵御全球话语对于民族文化权力的侵蚀.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疏导与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具有复杂的性质特征和社会动因.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规律性以及过程性,因此应重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机制以及疏导策略,探讨传统大众媒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责任问题.主流大众传媒一方面应密切联系舆情,发挥社会管理、社会控制和矛盾协调功能,彰显其社会舆论主导权,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整合互动,把握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和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网络伦理的本土化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网络伦理研究应当立足独特的国情,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可用的伦理资源,以使其成为能真正影响我国网民心理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又应当在全球性的网络活动中谋求一种普遍的道德共识,参与整合出不同国家的网民所应共同遵循的基本网络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性行为.网络集群行为具有超越时空性、规模无限性和年龄特殊性等重要特征,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框架效应、事件类型、匿名性、回应策略和社会认同等.文章通过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理论模型,为引导和控制网络集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存在样态、社会关系样态及主体间互动样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新样态。“网络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亦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话语权的争夺是核心内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演化为全球性安全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我国正面临着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互联网的“制网权”和“制信息权”,挤压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呈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引导力式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面临压力。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世纪营销策略--互联网络数据库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数据库营销是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新型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本文在介绍网络数据库营销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模型分析了网络数据库营销策略竞争优势,最后讨论了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和策略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空间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空间的技术性特征对国家的立法权形成冲击,网络的无国界性影响国家法的适用,虚拟性使社会主体的个人意识膨胀,法律责任感淡化;网络空间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宪法基础关系产生影响,其全球性特征使得全球法的地位加强,而无纸化与即时性特征对私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功能等同、技术中立原则为基本原则构建全新的网络法律制度,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亦或对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当信息产业化革命席卷全球,使得生产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为之焕然之时,科技社会的利益性、全球性、高度自治性特征也逐步渗透到相应的法律关系当中,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个人信息侵权事件的频繁发生,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要全面、有效地治理个人信息外泄问题.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分阶段地采取差异性的保护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产品的网络化得到增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作为一个资源管理平台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为用户服务.结合当今使用较为广泛的解决方案,对业界流行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的进行了部分修改,提出了优化后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技术中介是市场中介中的一类,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果。构建成功的技术中介服务营销平台,需要借助社会网络理论的成果,占有、运用或调动社会资本,形成与各类社会创新主体的联动。在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需要进行技术中介机构的诚信体系建设、与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定位、机构间联盟的建立、体系的实体性和虚拟性扩充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危机是全球问题,不容乐观。水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为契机,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城市供水与污水治理企业;重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将水环境治理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为先导,靠合理完善的水环境系统管理,使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秉承技术过程论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技术社会中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现实,就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首先从对技术认识的历史梳理中发现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理解——认为技术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接着从技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技术的活动性以及技术的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作为社会活动过程的技术,认为只有把技术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来看待,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和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去积极解决技术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也为技术控制主义、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等提供认识论层面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社会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这是由网络社会的技术本质———以数字化交互方式实现互联,由网络社会结构相对于现实社会结构而言具有中观的技术特质,由网络社会功能———提供现实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础等决定。  相似文献   

16.
面向就业计算机实验的创新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师生对建立网络实验室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室更好地提升能力,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领先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室开展网络科研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推动网络科研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运动史.在其自身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目前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国际生产、国际投资、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资本主义,是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的末级台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三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断市场;四是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五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还没有成熟到能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地步,因而必须树立共存、团结、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新理念,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走向强盛.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步入高新技术时代之际,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突出的全球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讨了高新技术时代生态环境伦理观的涵义、特点和内容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文学活动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文学活动在逐步转型。其特征是中国文学正在由社会的中心活动领域走向边缘活动领域。转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边缘化,文学创作主体有创作活动边缘化,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边缘化,文学的消费接受与批评边缘化。了解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这一边缘化走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纳入到交往合理化的框架中来建构技术批判理论。他把社会看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结构模式,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表征的是目的行动合理性和片面的社会合理化,技术自身的控制性会导致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实践之间建立一种辩证互动的民主对话机制,也就是通过政治的对话和公众舆论在技术与民主之间进行合理地讨论和对话。一方面,启发社会的政治人物纠正仅仅满足集团利益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合理的控制和发展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消解当今社会的技术统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