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美洲野牛很早就生活在北美大陆上,与印第安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成为印第安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第安文化的象征。在经历了欧洲殖民侵略和西部开发之后,它们曾经的繁荣因为欧洲殖民者和美国政府的猎杀而几近绝种,幸存者的后代现在只能生活在保护公园里。野牛的凄惨遭遇是美洲主人印第安人多舛命运的真实写照,是欧洲殖民侵略、美国种族灭绝和文化清洗的见证,美洲野牛已成为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图腾。  相似文献   

2.
危地马拉是中美州的共和国之一,类似的小国家在南北美洲大陆之间构成了一座狭窄的陆桥,危地马拉北与西北是墨西哥,东是洪都拉斯和东北是伯利兹(为危地马拉所索取),其东南是萨尔瓦多。该国的正个西南海岸线为太平洋所界定,而且加勒比海从东北方向冲浪它的陆地长达约70海里(110公里)。尽管它的面积在中美州诸共和国中仅居第三位,但其人口却是最多的。 一个国家——两种民群: 危地马拉较其它的拉丁美州国家,有更独特的文化现象。其1/2以上的人口是纯印第安人,其余是白种人、印欧混血人与少量黑人,这两个民群构成了危地马拉人。关于该国的争议,主要不是肤色或相应于生活方式的背景情况,有些称为拉迪诺人的危地马拉人完全按照西班牙伝统生活着,而称作印第安人的更大民群却保持着印第安祖先文化的生活方式,这两个民群之间的界线很清楚,在他们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交混。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历史上的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是一项强制同化弱势族群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第安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给印第安人带来更多的是文化灾难和心灵的创伤。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是加拿大政府强制同化政策的产物,与我国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不可"同国而语",但研究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将通过对加拿大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的理念、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的利弊进行论述,提出我国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今日美洲的印第安人汪中一北京物资学院美洲印第安人是生息在美洲大地上1万多年的美洲土著民族。根据人口调查的最新统计,美洲印第安人目前的总数有九十多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现在美国的科罗拉多、犹他、新墨西哥和德克萨斯各州。他们大多聚居在各州的某一地区,至今仍...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后的状态,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特征日趋明显。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增强自我价值主导性;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精神生活归属感;批判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精神生活内涵;增强文化甄别能力和消费能力,提升精神生活主体价值等可能路径,才能使人走出多元文化冲突的现实困境,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不断提升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1980年趁赴加拿大讲学之便,于暑期间隙曾到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印第安人地区作过三次旅行,走访了几个印第安人保留地(Resenve)。八月下旬,在北贝特弗德附近的一个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家庭中住了一周,睡在他们传统的帐蓬“提皮”(Tipi)内,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八月中旬,应邀参加了在阿尔伯塔省首府加里格里城召开的“全国印第安人同志会”第十一届年会,会见了不少印第安人领袖、群众代表和研究印第安问题的学者。在同他们座谈讨  相似文献   

7.
《潜水鸟》女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晔 《北方论丛》2003,(4):98-101
解读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特·劳伦斯的小说《潜水鸟》,分析印第安女孩皮格特迷茫、寻觅、无奈、幻灭、死亡的短暂一生及潜水鸟象征意义,从女主人公女性失语状态的角度,探讨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特别是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身处边缘的印第安这一弱势群体、少数族裔的边缘生存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今的加拿大居住着约三十万印第安人,他们是在一万年前从东北亚通过白令海峡进入今日加拿大的,欧洲人称印第安人为红种人,这是一种误会或是白种人的偏见。其实印第安人在体质特征上属蒙古人种。他们头发直而黑,面部没有鬓须,颊骨略为突出,面形较扁、宽,头部呈圆状,皮肤是深浅不同的褐黄色。印第安人的早期住宅有些与我国鄂伦春人的早期住宅有相似之处。从事狩猎经济的印第安人与我国鄂伦春人也有共同之点。为此,无论研究印第安人的历史、或是研究印第安人的现代生活,对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有一定参考价值。我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大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道德能力发展空间,拥有更多的道德选择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社会价值差异逐渐明显,道德标准和判断道德的能力趋于相对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评判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会感受到一些道德困惑,甚至出现道德偏差。对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还可以完善高校德育教育,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0.
198 7年 ,美国最高法院对加利福尼亚州诉卡巴松印第安人一案做出了判决 ,支持美国印第安部落在保留地内开办赌场的法律权利。自那时起 ,部落赌场计划在扭转美国印第安人迁移的趋势和贫穷状态方面比其他所有反贫穷计划都成功得多。2 0 0 2年 ,2 0 1个印第安部落所拥有和经营的 32 1个赌场净收入达到 10 6亿美元。支持该计划的人称赞其为美国印第安人的“新水牛” ,使贫瘠的印第安保留地摆脱了贫困、失业和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就现有的选择而言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赌场当作金矿和尽管有争议但确实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但是 ,历经多少代人的贫困后发生的这种时来运转却付出支持者绝少愿意承认的代价 :社会矛盾、部落宗派斗争和文化的敌对。在这篇文章中 ,我想讨论这种搬迁的一些后果、历史的先例及其对印第安和非印第安社群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加拿大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古就居住着土著民族,包括印第安人各不同民族、因纽特人以及欧洲殖民者与当地土著人同居所生后裔,称梅提斯(混血民族)。 1990年,条约印第安人有490,178人,占加拿大人口1.8%,约有60%的条约印第安人居住在保留地里。条约印第安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根据1985年修改的“印第安人法”,取消了印第安人妇女与其他民族婚后所生子女不属条约印第安人的歧视妇女条款。估计到1992年,条约印第安人将增至531,911人。因纽特人在1990年人数为32,162人。梅提斯  相似文献   

12.
印第安人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污蔑和歪曲,印第安人被视为“劣等民族”、“背信弃义者”和“残忍的杀手”。其实,历史事实表明,印第安人具有但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拒绝承认判地条约,并不得“背信弃义”,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抗击白人,也称不上“残忍”。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辽东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造就出了辽人这一特殊的边疆群体。大体而言,辽东都司建立之初,土著不多,居民主要来自中原、女真、蒙古和高丽,这种人口结构明显带有文化多元的倾向。明朝中期,由于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定居,加之经济交往和武力冲突过程中的频繁互动,客观上维系并强化了原有的文化多元倾向,而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辽人的政治选择,当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他们有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和传播,当中央政府衰弱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成为异己力量。正因为这一点,到了明朝末年,辽人成为明清双方争取的对象。明朝政府一方面期望以辽人守辽土,另一方面又疑信参半,而清朝政府也是一样,一方面希望辽人成为自己的同盟者,另一方面又亦用亦疑,双方围绕辽人的博弈,成为明清战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锡伯族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丰富多彩、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考察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继承、发展和完善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与老年再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1.3亿老年人口,其中理论丧偶人口占67.5%。在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转型,冲击着老年人传统的婚姻观念、传统的家庭关系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之,传统的老年人再婚也由男婚女嫁的一元模式向结婚式、同居式、协议式等多元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以渔猎文化为主,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赫哲族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在变革中去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社会文化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带来的文化转型与多元文化并存是2l世纪我国社会的重要特点。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多元的文化必然导致多元的价值观。价值多元化引起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多元化价值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马克思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实践辩证法为建构多元文化时代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物质生活繁荣的是主流文化的萎缩和多元文化的兴盛。文化多元成了这个时代的基调。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多元时代境遇必然遭致现代人价值观的迷惘与困惑。价值观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整合与通约多元,并用开放性、包容性和统摄性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来导引和形塑现代人的多元价值观,以期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对人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匡正和重建。  相似文献   

20.
资本、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是当代社会推动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三大实践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交汇作用下,这些支撑力量与人的关系方式发生了变异,人的精神生活发展陷入物化、异化和空虚化处境。但处境的危险性同时也蕴含着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和超越的可能性。当代人只有选择创造性的生存方式、坚持全面性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物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互动,进而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自觉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