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与法律--兼谈法律英语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表述法律的工具.语言与法律的结合促成了法律语言学的诞生,同样也促进了法律语言的纵深研究.作为一种语言的语域变体,法律英语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存在的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比研究是国内法律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通过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法律语言的对比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立法文本对比、判决文本对比和司法动态话语对比这三大类.但当前的研究存在下述问题:偏重静态文本对比,重复性研究过多;以普通法系国家为主要参照,缺乏对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语言的关注;研究视角有限,缺乏新颖性;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尤其是基于法律语言语料库的研究匮乏;总体研究成果虽然数量可观,但高质量论文尤其是体系性强的专著数量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拓展其研究内容和比较对象,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优化发表刊物的层次和类别,以期促进中国法律语言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和准确性一样,是法律语言的特征,是法律语言难以消除的现象,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加强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在运用法律模糊语言时,要遵循法理精神,既要发挥其积极功能,又要规制其弊端.  相似文献   

4.
语言传递文化,自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学界尚无从模因论角度对中英法律语言进行过任何深入探讨。基于法律语料,从词汇学、句法学角度对中英法律语言模因进行研究,细致分析法律文本及法庭用语的模因模式、特点及规律,有力促进法律语言的发展与习得。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法律语言研究近十几年来的重要收获,主要包括:理论构架初步形成;语体定位基本明了;语言学、法律学及文化学意义上的 "指错 ",既为文书和文本清扫了瑕疵,又开掘了新的法律理念;语言学理论直接参与案件审理,展示了法律语言研究的新前景。法律语言研究将为语言学在新世纪成为“领先学科 "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语言应当是精确的,尤其是法律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客观上也具有模糊性,法律语言也不例外。法律语言的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使法律语言达到了极致的精确,从而促进法律的实施,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语言的失范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正确适用,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程度.法律语言的规范化建设包括立法语言的规范化、执法和司法语言的规范化.法律语言规范化,要做到用词准确、表达周密、正确运用修辞等.  相似文献   

8.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文史哲》2004,(5):147-155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但并不排除模糊语言的使用。模糊语言客观存在于法律语体中。法律模糊语言成因复杂,既是立法原则概括性的要求,也受法律语言本身特点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模糊语言对法律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中的对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敏 《学术研究》2001,(5):96-100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各种法律关系都有其对应性,这种对应性往往以对举的语言形式显示出来.法律语言的对举形态有法律专业术语的对举,合成方位词"以上"和"以下"对举,句子对举,篇章、段落对举.法律语言对举的大量运用,可突出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突出法律行为主体的权利或义务,突出争诉焦点或分歧关键,而其得以普遍运用是由法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是法律文书规范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曼  柳明 《南方论刊》2007,(12):39-39,41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日益增多的涉外法律事务对我国法律语言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法律翻译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法律语言的特点,提出法律语言翻译应恪守的基本原则,以期提高法律语言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邵健所谓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是指在司法关系领域内顺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运用全民语言材料所形成的特有格调和气派。法律语体归属公文事务语体,由其交际功能所决定,由法律本身的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所要求,法律语言在选词择句上体现...  相似文献   

13.
浅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根据模糊语言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 ,可把模糊语言分为主动模糊和被动模糊两种类型 ;介绍被动模糊语言的成因和克服方法 ,以及主动模糊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牛津大学的哈特教授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从语境原则、多样性原则、语言开放结构和语言的施事效用四个方面来重新建构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哈特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成功地引入到法理学研究中来,直接促成了法理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哈特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学说仅仅适合于英美自由主义法律秩序。我们应该立足我们的国情和当前形势,对哈特的思想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在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就法律语言而言,自然也具有模糊特性。在法律的实践中,应恰当使用语言的模糊性以产生积极的功效,同时,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适当规制也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杜金榜  罗红秀 《云梦学刊》2013,34(1):135-14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证性语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中.语料库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型法律语料库为研究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法律语篇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通过描述信息型法律语料库的功能,结合法律语篇的特点,探讨该语料库在法律语篇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利用该语料库进行语篇分析、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妍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43-144
国家安全法律立法语言的准确严谨与否,直接关系到法律作用的发挥和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本文从句类选择、句型选择和存在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国家安全法律立法语言在用句方面的特点,以期有助于使立法语言的表述准确严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功能语体 ,广告语言受到法律的制约。法律对广告语言的制约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硬卖型广告中 ,后者则既体现于硬卖型广告也体现于软卖型广告。广告语体的形式包括广告的语言使用和广告的标记。在语言的使用上 ,硬卖型广告内容真实 ,语言准确 ,软卖型广告语言模糊。所有类型的广告在其组成和版面设置上均须遵守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人类学的语言研究既以形式结构分析为基础,又关注语言的功能和创造性.许多学者在批判法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的影响下,研究了语言的社会创造性,认为语言能反应、创造社会关系,构建、传播和维系权力.法律实践中的语言既可能渗透着国家权力的建构、国家权力的主导,也可能在社会关系的生成、塑造、转换中相当程度地满足当事人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论法学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的语言转向促成了法学的语言转向。语言转向的方法、途径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法律离不开语言,法律就是语言!法学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法的条文只有在语言的应用中才有意义,才是活的;法的机构只有人用语言进行法的活动才是活的,才有意义。实施权力、公正和正义,非公正和非正义的机制是语言互动的细节。因此,要治法,需先治语言;要从事法学研究,需学好语言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