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还存在着税收体制不合理 ,事权与财权不相适应 ,税负不公平 ,乡村减收难以维持等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界定政府职能 ,精简机构 ,发展经济和立法手段 ,确保农村费改税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农村税费改革的"囚徒困境"与化解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继续推进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要么牺牲农村税费改革,让乡村正常运转.农村税费改革的"囚徒困境"局面,既是中国"三农"矛盾的集中体现,又是改革的局限性所致.要化解这个两难选择,就必须对农村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苏娜 《理论界》2007,(1):74-75
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税费改革的背景下,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仍存在显性和隐性两方面负担,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负担,后者则是生活成本负担。这些负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改变财政支出的非农倾向,加快税费改革配套政策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减负”。  相似文献   

4.
农村税费改革亟待解决两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减轻农民负担 ,成功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在于确定一套公平、合理且又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方案 ,以及与此相应的得力的配套措施。现今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中以农户承包的耕地数量为基础的农业税的计税依据仍存在不少问题 ;税费改革后对如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 ,方案中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本文运用丰富的调查资料 ,对上述两大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6.
客观认识农村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乡镇财政更加困难、农业税税率偏高等。应通过消除农民对干部的抵触情绪、多渠道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实施配套及其他改革等措施,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容易使“三乱”反弹 ,农村干群矛盾仍有可能激化等诸多问题。因此 ,深化税费改革 ,实施农民纳税市场化 ,通过市场化向农民征税 ,既符合国际惯例 ,也便于操作。农民纳税市场化 ,是按照“无商品不纳税”的理论 ,根据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在市场交易中向农民征税。这种模式弥补了现在税费征收的不足 ,其实行的结果将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深化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接轨 ,也将大大地改善当前日益紧张的农村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对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中堡镇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实证和规范角度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全面分析,着重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镇、村三级财力缺口普遍加大,乡村巨额债务失去偿还来源、农村公共品供给缺少资金来源、供给主体不明确,农民负担存在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乡镇政府职能并未转变、村级组织行政化倾向进一步加强,农业税征收主体并未改变、征收成本仍然很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改革行政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妥善清理消化乡村债务、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多渠道融资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我国被扭曲了的税费关系作了深层分析 ,并提出改进良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税费配套改革需"三观"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目前着重是在乡镇一级进行的 ,有些改革遇到了下改上未改的问题 ,不仅改革难以启动 ,改革措施也难以持久保持下去。因而 ,配套改革应从上到下 ,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相似文献   

12.
量能课税能否成为税法的基本原则,学界存在争论。确立量能课税的税法基本原则地位,有利于引导当代中国税法的变革。量能课税原则不仅决定了我国税法变革的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税法转变为纳税人权利保障之法,而且决定了我国税法模式的选择,有利于推动我国税法转型为司法型税法模式。现阶段,将量能课税确立为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现行农村税费体制性质的扭曲及其设计的不合理 ,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农村收费制度的种种弊端已经不断地暴露出来 ,并且明显缺乏社会公正性。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 ,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现代地方财政体制和农村税收制度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我们最终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财政制度和税收方案的目标模式还不甚清楚 ,当前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造成大量潜在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基本的满足 ,重构地方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改革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1):74-78
不合理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转换农业投融资机制,对于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差异的缩小等这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税制要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社会共识,但该如何迈步,显然取决于税改的理念。长期以来,提高“两个比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贯穿于历次税制改革中,导致很多改革囿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而夭折或打了折扣,保持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事实上成了各项税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以这次“结构性减税”为转折点,我们的税改政策理念应发生根本转变,由长期以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被迫形成的“偏轨”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影响——从基层国家建设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当前的研究多数着眼于税费改革以后农村财政方面的问题,对于税改对乡村权力结构、农民心态、农民合作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基层国家建设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关注。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税税权划分的理论分析和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税税权是由税收立法、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地方税税权划分就是合理地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配置上述税权,中国地方税改革的目标应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中央需要保持相当的税权集中,但又要走适度分权的道路,同时必须整顿规范地方的收费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显现出其不合理性。为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收制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按照建立现代型增值税模式,我国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这一改革对推动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税收是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保障,不合理的高税收会降低民生发展水平,异化的"税收"则将侵犯公民的财产权、危害民生,税收分配不公影响部分群体民生改善.如何尽可能发挥税收促进民生发展的功能,克服税收不公对民生的消极影响?关键是要实行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税法转型.这一转型将表现出若干趋势:一是更新税法理念,要从国家本位转变为以人为本;二是税法私法化,要重视和凸现税法这一传统公法所蕴含的私法价值,重塑征税权力--纳税权利之关系;三是税法社会化,要注重税法的社会目的、作用和效果,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四是要彰显税收程序法的价值,税收程序正义除了要求以正当程序对征税权予以控制以外,还必然要求为纳税人权利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个人所得税占我国税收收入比例逐年上升,但现存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监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