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天地之神妙,造化之壮观,历来被山水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作为秉承传统的当代画家李景,对古代山水画论、画史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他的作品远师董源、巨然、王蒙等先贤诸家,近崇黄宾虹、黄秋园、李可染等近现代大师。多年来,他潜心水墨,酌古斟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年多次赴太行山、陇西、桂林、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作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是把批判性地汲取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是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其他规定都是这三个相互联系规定的逻辑展开。全面、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对于我们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世界历史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创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李长庆的山水画,很显然是他对历代传统山水画下过大气力学习、研究、揣摩后,才达到的艺术境界。他在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处理写生与传统技法程式的这一矛盾中,反映出极高的悟性与才气。他的艺术之路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如何借古开今,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长庆的画,初看平易,但在品读之后,自有一种甘美之回味。作品中温厚淳雅和清新和谐的气息,折射出画家淡泊宁静的心态和他对高画格的默默追求。长庆的画繁复苍茫,他善于运用缜密有序的线条对自然物象进行大胆的结构组合,力求从宋元以来传统山水画笔墨技巧中汲取为我所用的表现因素。其笔法以线为主,线条  相似文献   

4.
章仁彪  朱哲恒 《创新》2012,6(4):21-25,126
在"现代性"的目标下,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是以批判和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性凸显。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应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完成现代化的历程后,重新寻求"世界意义"的新路径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文化智慧,这也是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上的建构"的时代性机遇。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中国画走到今天,仍在不断寻求突破,但总体来看,比起当代水墨的实验性与前卫性,它始终是戴着脚链跳舞。传统的包袱,对绝大部分中国画画家来说,过于沉重,以至于认为往后看比向前看更重要。由此,不得不让众多走传统型的中国画画家秉持前辈李可染倡导"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的格言为艺术探索经验。这种保守式的突破路径,对于当代中国画家寻求自我面貌的过程与结果来说,既艰辛也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其实,深入传统与追求创新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强调自然的意境蕴涵,都根植于中华古老文化这块沃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因此,二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借助文学艺术的特有形式表现出含蓄美和自然美,尤其是在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和虚实对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伴随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古典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山水画艺术的“山水情结”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何强 《学术交流》2006,3(11):58-6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道德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理论创新的硕果。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陈俊民上承胡适、梁漱溟“哲学方法”之主旨,继胡梁之后,在中国学术界能“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西方的哲学方法论正确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真正能从中、西、印“三方面哲学史细...  相似文献   

10.
一、对近年传统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的试评 近年随着学术思想的研究,汉语言学领域内掀起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汉字的热浪,无疑是一种喜人的情景。愚以有限的涉及面观察,这种趋势无外乎两种。其一是以西方当代哲学视角解释中国汉语汉字的学派;其一是传统小学空前活跃、现代汉语难见“柳暗花明”,汉语修辞学方兴未艾、而逻辑学队伍急待壮大,四者的共同动向是经常联系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而加以研讨,但言之不明。以管见言之,以西方哲学导入汉语言文字者如非“小学”根基欠丰,则显得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字复杂现象太少;而后者尽管在论中提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民族心理”,但未展开有机的结合论证。所以尽管具备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之作,亦时见此憾。传统文化与汉语汉字的缘分究竟如何体现,轨迹若何,人或莫知所明。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12.
郑焕钊 《探求》2023,(6):70-77
文化的活化只有融入到日常生活,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创造与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需要突破狭隘的机构性定义,从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层面来进行:在价值维度上,以岭南文化的还原性阐释和系统性重建为基础,以当代社会价值需求为导向,推动岭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在实践维度上,以生活方式的塑造为中心,推动岭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消费时尚的“双创”,实现岭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在传播维度上,以数字化发展为战略,促进岭南文化的技术化转化与数字化传播,促进岭南文化与当代以“技术—文化—创意”为整体的文明形态的融合。这三个维度的实施,需要坚持三种文化发展观:第一,突破“小文化”视野,坚持岭南文化与岭南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的“大文化”整体观;第二,突破传统与现代的两元论,坚持岭南文化的历史与当下动态发展的一体性,建立一种“活文化”的传承观;第三,要坚持对岭南文化价值的批判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相融合的文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广州举行“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当前的文化现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文化创新机制、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旭日  相似文献   

15.
<正>张复兴是当代卓有声望的山水画家,早在90年代初,已绽露其不凡的头角。记得1994年在深圳市博物馆,由中国美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十位名家展,他的山水画以独特的桂北山川形貌的南派风格,为界内专家首肯,更得到藏家和爱好者的欢迎。从此,他和他的山水画声名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法国并非最早了解中国并与之建立直接交往的国家。但是,西方的“汉学”,即西方对中国的系统综合学术研究却起源于法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法国的汉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文仅就法国当代中国研究状况作些简略介绍和粗浅探索。一、近代与当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与发展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可称是法国对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立精神之基,文化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重要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环节。实施文化战略、构建文化强国必然对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创新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是推动文化艺术繁荣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家文化战略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文化”、“名”三方面论证了广州可谓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商埠文化名城,拥有海丝文化、华侨文化、革命文化、改革文化、岭南文化等个性特色,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当代海洋文化必将对中国文化母体本身的发展与创新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广州依靠商埠文化城市的优势,跻身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以平等而分立的否定主义哲学为基础 ,强调了“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的区别 ,对中西方传统的“义利”相克和相混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及其问题所构成的现实 ,提出了“义利分立” ,“法规之义与心灵依托之义分立”的观点 ,并对心灵依托之义的当代实现途径做了充分阐释  相似文献   

20.
刘塨 《社科纵横》2007,22(1):103-104
写意性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独具的特点,是中国画家追求意象,表达情感所特有的方式。它源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古老的儒、道、释传统哲学。写意性也是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精神本质。在中国画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对写意性传统的再认识、再发掘对我们今后的国画创作有着警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