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信息共享和收益分配两个维度设计了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激励机制。内部激励是由信息共享、收益分配、风险共担构建而成的农产品供应、制造和销售铁三角,外部激励是由政府部门、农产品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构成的与铁三角之间的相互激励机制。据此提出政府监管、行业研发、市场服务和企业收益等四个方面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质量关系到可追溯水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进而影响到可追溯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价格、溯源信息信任度、养殖环境、养殖信息和媒体变量是影响消费者可追溯水产品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降低水产品追溯体系实施和运行成本,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对溯源信息的监管力度,降低工业对养殖环境的污染,重视养殖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伤害危机会使消费者产生信任缺失和购买恐慌,导致农业企业面临市场萎缩和品牌资产受损的严峻形势。本文构建了由可追溯性、信息质量、伤害程度、应对态度、品牌声誉、政府监管、负面宣传、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9个结构变量构成的农产品伤害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与购买意愿模型,从广东省采集536个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追溯性、信息质量、应对态度、品牌声誉和政府监管对消费者信任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显著影响,伤害程度和负面宣传对消费者信任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著影响,消费者信任正向显著影响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食品供应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呈现出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等特点,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食品安全监管必须着眼于整个食品供给链的监管。但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恰恰割断了供应链体系的完整性。文章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思考,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由传统的直接监管逐渐转向直接监管、安全信息交流与管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机制。由于可追溯体系能有效解决食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调食品供应链成员间利益与风险,进而从整个食品供给链来管理食品安全,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应该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的传递有效性关系到食品安全追溯功能的发挥。该文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分析了食品核心企业与消费者的可追溯信息传递博弈行为。结果表明,随着人们对可追溯食品偏好增强,提供高质量可追溯信息的食品企业增多,食品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趋向分离型均衡。为了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信息的监管、传递有效性,提升可追溯食品市场认可度,应制定统一规范的可追溯信息标准,构建严格的可追溯信息监督惩罚机制,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质量分级是推进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其未能在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中发挥传递质量信号的基本功能。借助微观调查与选择实验,利用双栏模型和随机参数-误差成分模型,从信息搜寻视角揭示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阻滞机制,探究针对分级要素选择有偏问题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分级体系缺乏认知、对分级要素偏好不强和对分级信息信任不足,是阻滞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关键因素,也是农产品质量分级在消费市场没能有效实施的现实原因。因此,调整分级信息传递、完善分级要素选择和改进分级监管方式,同时将消费者偏好作为分级要素选择的基础依据,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建立优质优价市场秩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并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形象。本文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体系、“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体系、消费者全员参与的监督体系,并提出相关措施,即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强化对品牌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对生产者安全生产和诚信的教育,以确保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认知与公众参与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17名消费者的随机调查发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消费者认知呈现关心程度高、风险评估度高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两高一低”特征.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消费者信息不充分,应对问题行动不积极.消费者对公共政策知晓程度不高,对政府管理工作评价不理想;认为生产经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源头;比较肯定媒体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作用.消费者积极响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参与意愿较强,参与形式倾向于虚拟性、便利性和多元化,期待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针对高附加值野生农产品溯源难题,以实现此类野生农产品源头可追溯、全程可追踪为目标,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一种适用于野生农产品供应链溯源需求的区块链系统架构。【设计/方法】设计一种成员信息权限动态管理方法、“双轨”的数据存储机制以及可追溯性智能合约,开发一个前后端分离的原型软件系统并开展应用研究。【结论/发现】为高附加值野生农产品供应链溯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度并实现了溯源信息的不可篡改性,提高消费者对高附加值野生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并降低产品造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安全溯源的本质意义在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在产品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问题根源,从而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溯源既是保障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所求,也是中国农业向工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快速迈进所要,还是农产品闯市场提高竞争力拉动经济发展所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依托,建立涵盖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包括信息动态记录、信息追溯及信息反馈三大平台的安全追溯系统迫在眉睫.阐述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追溯系统的基本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并借鉴欧盟建立牛肉制品可追溯系统的经验,以牛肉产品为例进一步阐述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