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蓝鼎元入台充当幕友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简约、实用特点的乡治思想体系。作为清初道南学派经世思想的应用与延续,这一思想体系总结、发展了我国传统的乡治思想,与文化专制主义"相互映衬",构成了清代思想文化中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西藏通史著作在“藏学”研究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西藏通史著作,并分析了不同时代的西藏通史的特点,对西藏通史的编纂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吕祖谦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者,关于他的研究可以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南宋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变化。通过选取最能反映吕祖谦档案文献编纂特色的若干实践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剖析了他创新编纂体例、独特选材视角、探究史料细节、采择文献完备等独具特色的档案文献编纂方法,揭示出吕祖谦在编纂文献汇编时包含的经世致用观念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8-125
胡广既是永乐时期内阁政治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江西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青年时通过考取功名参与政治,并在中央政变中把握机遇,为自己迎来了新的政治生命。胡广的科举仕宦历程也映射了明初江西士大夫兴起的整体特征:既有自身刻苦进学,考取功名的原因,亦与当时政治气候有莫大关联。靖难之役后,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选择了朱棣,为江西士人的崛起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他们交往过从甚密,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通过交游活动,联络并加深感情,相互间关系亦复杂多样。从而在朝中形成了一个江西士大夫的乡邦团体,在仕途上互帮互助,个人与团体相互促进,对军政大事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明初政治舞台上一个显著而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有较高文化素养,重视对晚辈的教育,希望通过举业上的成就,来延续家族社会地位。通过对这一乡邦团体的分析,或可从微观层面给出一种社会向上流动的具体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洁 《理论界》2011,(7):107-109
中国传统社会中,移乡避仇是与复仇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制度,考察历史沿革及具体实践过程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对待复仇行为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制度产生、发展及正式为我国古代法律所规定体现了国家采取行动,消极避免复仇行为发生;而该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逐渐被废置不用则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的增强及法制力量的递进。  相似文献   

6.
宋代乐府诗编纂,包括对前代乐府文献的全面总结,以及对本朝乐府诗的界定两方面。编纂于宋初的《文苑英华》与《唐文粹》,皆是以接受和总结为目的,在题材内容方面对前代乐府诗进行整合,其乐府观与《文选》一脉相承;至北宋末年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则从音乐传承与本事考证两方面入手,全面建构乐府文学的体系,成为前代乐府文献的集大成。然而随着宋代乐府诗全面转变为徒诗,《宋文鉴》在编纂本朝乐府时,倾向于按照文体特征筛选,这种形式既受到诸宋人别集体例的影响,也与宋代乐府诗的创作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汪孔丰 《北方论丛》2012,(2):100-104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陈愚 《广西社会科学》2004,(4):194-194,F003
档案文献编纂是中国档案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体现。它透视出中国档案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档案文献编纂的选题表明档案文化是一种“官方文化” ;档案文献编纂的从事主体表明档案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 ;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文化进程表明档案文化是一种有着强劲再生能力的“元典文化”。对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文化事业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词家对地域与词派关系的认识 ,经历过相互松散、重词派、尤重乡邦地域性的过程。乾嘉之后 ,那种以编辑乡邦文献传统为目的的地方性词徵体词集 ,方真正渐趋成熟。其中 ,地域词学传统已成为词家评词的有力标准。词学区域观念的日渐强化有着乡土情结的积淀、词学振兴的需要、文献存录意识的增强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档案文献编纂学是档案学的重要组成学科,是直接发挥社会效益的学科之一,对于充分实现档案价值、有效提高档案学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讨论近十年档案文献编纂学科的研究特点,能够理清档案学的研究脉络,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8,5(3):123-130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江南的地方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方政府除了要应付外来的战乱波及外,需着重处理的是内部萌生的变乱.明清时期发生于江南地区的这种变乱,规模较大的即以盗匪为主.本文选取江南一个普通县级政区嘉善县为论述中心,对当时乡里社会抵御盗贼等变乱和控制地方的功能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国家的统治力量已渗入至乡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管理空间上与地方的自治领域除有共同的交接外,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分离.但即使在王朝更替之际,国家仍未全部丧失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本文还提出了一个政区控制薄弱地带的命题,指出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和政区边界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瑜 《中州学刊》2006,(1):218-223
文学世家是一种与文学流派不同的作家群体,其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明清文坛上,文学世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文学世家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是其形成的基本规律。文学世家在创作上会具有一些家族文化意味,其具体表现是在文学活动中的家族群体参与、家族意识及家学传承。与文学流派有很大不同的是,在文学世家中女性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存在,并成为文学世家的文学亮点之一。文学世家在明清文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一个文学世家在理论或创作上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点,既是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往往成为某种文学样式在一定时期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周明初 《广东社会科学》2022,(1):151-161+287
晚明万历年间至清初康熙年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段里,无论是作为通俗文学的戏曲、小说创作,还是作为传统文学的诗文创作,以及文学理论及批评,都达至极其繁盛的程度,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和传世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个文学高峰与文学史上以往的以单一文学样式或一两种文学样式所形成的文学高峰不同,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学高峰,不仅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且文学现象也异常丰富。作为一个跨越了两个朝代的文学高峰,突破了以往以朝代为断限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对文学史书写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40-143,161
在以往妇女史或性别史的学术阐释中,明清地方书写体系中才女的重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喻示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但本文所要呈现的是知识女性的此番回归实则被寄予了更多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企盼,对她们才华的书写与宣扬,不过是投射一人之边缘处境,满足一族之文化诉求,彰显一地之人杰地灵的需要而已,"颇具弹性和生命力"的儒家社会性别体系并未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现存较为珍贵的几种明清少林武术文献就其文本形式而言,有印本、抄本之分,就其内容而言,则大致可分为拳棍刀枪谱拳谱与功法图籍三类。这批文献典籍的主要学术价值:一是全面反映了明清少林武术的基本含义,二是反映了明清少林武术技艺的历史脉络,三是为少林武术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秦宗财  董家魁 《学术界》2007,(6):223-227
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文化情结是明清徽州文化商人的主要成因.徽州文化商人有学术著述、艺术爱好、实学研究和古玩收藏等类型.他们对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士商融合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一书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明清云南妇女生活史》是部具有多学科研究视野和背景、资料翔实、严谨求实的著作 ,填补了云南妇女史研究的空白 ,是云南妇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明清赋学论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12,(5):115-121
明清两代在中国赋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虽然其时赋的创作已呈现另一番景象,但赋的整理汇编和对赋家及其赋作的评论和研究,则出现高潮,尤其清代,涌现了不少论著,包括赋话类著作,标志着赋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引起当今赋学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