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汉口中山公园的辟设,是市民生活与政府意志双重需要的结果.政府利用公园命名、空间部署、园内建筑、集会活动对民众进行政治控制和生活宣教;苦力、小贩、园商、青年男女、平民大众以公园作为参与社会生活与展示自我的舞台;部队、学校、教会组织等社会团体争相利用公园资源开展活动,使公园体现出充分的公共性.公园促使民众暴露在陌生公众面前,获得生活与感知的公共性;引起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培养市民公共责任感.公园的辟设也呼唤市民公德心与公众认同的养成.惟其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生活变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摊贩则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装点了城市之声、城市之味和城市之乐.流动摊贩花样百出的叫卖声、招徕生意的器具声宛若城市的交响乐,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形塑着城市品牌与市民品味;流动摊贩售卖货品,又身怀生存绝技,表演街头艺术,丰富了城市大众娱乐,增添了都市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13,(5):129-139
上海租界先后建有公园15座。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是私人的,但对公众开放,功能近似于公园。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展示上海城市异国情调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承担着城市广场功能,对上海市民带来相当复杂的影响。外滩公园、顾家宅公园等突显西洋色彩,且长期禁止华人入内,因而成为民族歧视的标志。公园门票日票2角,季票1元,并不是很小的数字,上海相当多居民无力入园游览。上海一市三治,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形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作为中国近代新兴的教育事业 ,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而逐渐确立起自己的重要地位的。因为在近代城市中接受社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市民。社会教育面向社会下层民众进行文化普及工作 ,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分支。本文拟就华北城市社会教育的形成背景、教育形式、发展状况、社会意义作一初步探索。一、社会教育的根基———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  鸦片战争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同时又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转折点。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演变进程中 ,中国城市逐渐完成了传统城…  相似文献   

5.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王朝的解体与帝制的消亡,原有政治势力逐渐分崩离析,固有的文化体系也随之产生裂变,"帝都"北京传统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工商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环境的更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从南方涌入北京,市民阶层壮大,女性地位上升,农业社会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化。社会风气日渐开放,生活方式趋新,民众日常文化生活有了新内容,新的社会时尚逐渐确立。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古老封闭的"帝都"催生出一系列崭新的文化气象,民国初年北京的文化版图进一步更新了自身的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城市化发展和市场网络的拓展,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的结构与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在本文中,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近代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显示,近代综合性文娱中心与都市社会构成同步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城市社会为综合性文娱中心的生长培植了土壤,充实了内容,规定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综合性文娱中心又俨然是都市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是观察和形塑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品位的窗口,是民众交游往来的拓展地和政治归属感的养成空间,进而成为城市声望与集体记忆的重要凭借,为从经济之城向文化之城的升华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互动,是旅游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助推器.奥运会作为世界大型事件之一,不仅在举办当年为举办国带来大量游客,也将产生显著的后奥运旅游效应.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文章在简述奥运会的旅游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旅游业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我国旅游资源和产业实际,提出了后奥运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充分发挥后奥运旅游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0.
一、城市社会转型与普通学校教育 城市转型是指从传统城市向新型城市的转变过程。城市的社会结构重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是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结构,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普及水平,是实现城市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所以建立和健全国民的普通学校教育体系就成为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近代华北城市转型与近代华北教育发展正是这样一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