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果从赛珍珠小说创作的两个源头切入,即中国古典小说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深入探讨卢卡奇(Gyrgy Lukács)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时与利科(Paul Ricoeur)在《时间与叙事》(Time and Nar-rative)中分别论及的“拟仿”(mimesis)概念,并与美国华人学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时提出的“似真”(verisimilitude)概念相较,可以看出,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缺少了中国古典小说、同时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具有的“历史叙事话语”,致使《大地》三部曲缺乏历史的“似真”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东方主义视角。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早期对赛珍珠小说的贬斥以及赛珍珠小说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避免当代论者对所谓现实主义真实性话题的回避倾向,也进而帮助我们更加辩证客观地认识赛珍珠其人其文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定位。  相似文献   

2.
韩传喜  朱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2):119-124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虽然1937年被好莱坞以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小说还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但是,在中国却长期遭受争议.由于左翼文学研究的政治思维定势,导致鲁迅对赛珍珠的评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大地>命运沉浮的标尺,而中西不同的文化视差,赛珍珠本人思想上不可避免的局限.以及长期以来中美两国的复杂关系,也都对<大地>的文本意蕴造成了遮蔽.在新世纪当下的语境下,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仍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民族的友人--赛珍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一方面与陕北的中央政府没有直接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对新中国的某些做法不满,她及她的作品由此一直不被中国人所接受。本文通过对赛珍珠生活史实的查证了解,展示出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的真实感情。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动.后现代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使学界对通俗丈学等边缘文类进行重估和定位.台湾文学研究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类,肯定台湾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应做刻板划分,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6.
《大地》是以中国农村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中国社会变动与阶级分化中农民和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成员盛衰荣辱的命运与心态的长篇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的研究分析,阐述作品成功的众多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传统,中国大地的生活源泉与文化背景是赛珍珠作品走向世界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三个数据库平台对赛珍珠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无论是纵向进行历史梳理,还是横向与英美文化名人研究比较,赛珍珠研究已经成为大陆学界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的重点。之所以出现这一可喜局面,与研究机构的支持、学者们的贡献、特色栏目的支撑有关。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英译本《水浒传》面世至今已近80年,对该译本的研究相对于对赛珍珠的整体研究而言,比例很少,在此将按照赛珍珠的整体研究的三个时期——"争议中的肯定"时期、"敌视与冷落"时期以及"重新发现"与"历史地评价"时期进行阶段分析。历时来看,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已不再局限于语言、翻译层次,开始吸纳诸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等,从译者的思维模式、文化传译目的等方面进行评论。在此不评价赛译本的质量好坏,出发点基于赛译本的研究,欲利用现代认识论的四大观点:实践性、联系性、发展性及本质性来归纳总结目前对赛译本的研究历程,希望能为以后用辩证思维对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