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秩序的基石,法德并举则是维系这个文明秩序的支柱.现代法治渊源于西方法律文化,主体是全体公民,客体是国家事务和各种社会行为,内涵是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民本”为核心的传统德治思想渊源于儒学,它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的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作为软控制约束必须把握德治的力度、刚度和密度的适度性.法治与德治因其共同的基础和目的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构成了现代国家最完整、最科学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警惕过分推崇道德,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依法治国)包含了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从法治的角度看 ,由于调解不仅依据法定的授权进行 ,而且按照法律的规定  袁翔珠     开展工作 ,因而它完全符合法治的精神 ;从德治的角度看 ,调解充分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用 调 解 的 法 治 与 德 治和劝导作用 ,所以调解是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正确适用调解、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就要找准“法”与“德”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的要务是以德治吏。在党的干部工作中贯彻“德治”思想 ,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 :建立教育、制度、赏罚上的道德机制 ;坚持选拔、任用、考评上的道德标准 ;正确处理德与才、自律与他律、管理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德治"思想无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历代统治者从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不断强化道德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重视道德教化和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德轻罚.传统德治思想的这种特点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纽带,政治与伦理高度统一的集权社会.家国一体,政权与族权结合,使得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被纳入到封建纲常伦理关系之中,使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德治"走向"人治".  相似文献   

6.
德治是文明社会在治国方略上的一种选择。中国传统惩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 ,在历史上 ,它经历了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演变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 ,西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 ,这种现实德治是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法制建设取向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厘清传统惩治的内涵和实质 ,对我们今天推进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一生重视"法治",但没有忽视"德治":早年强调革命政党的道德建设,及官吏政治道德修养;晚年注重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中国固有道德进行新阐释,赋予近代意义。在他看来,"德治"是建立近代"法治"的基础,是造就"法治国"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德治"对近代"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其精华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实现"德治"的前提是统治者必须严于律己;第二,"德治"的终极目标是处理好君民关系,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第三,"德治"的根本途径是用道德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孔子的"德治"思想 ,吸收其精华,对于推动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促进"以德治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二者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其"德治"思想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于懦家传统"德治"思想的熏陶、历史经济的影响和随朝亡国之教训.其"德治"思想的治国实践主要体现在"正身修德"、"国以人为本"以及澄清吏治、开明的民族政策等几方面.唐太宗在"德治"的同时,也主张法治,他将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互相融合,成为基主要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中国历史上"德治"与"法治"并举的辩证思想,探讨了中国古代"德治"的成功典例和否定"德治"只推行"法治"的秦王朝的失败教训.在分析"德治"不等于"人治"的基础上概括性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基本内容,论述了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念必须把握的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但这一社会基础并不因短期内的社会变革而彻底改变,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延存下去。因而以德治国也就是必然和必要的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以道德的诚信为依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主德辅"的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法理学和伦理哲学看来,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道德的法律化、道德的非法律化、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存在诸多区别,但同时又有若干内在一致的地方,因此法治与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实行依法治国实质上就体现了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从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看,依法治国应当居于主导地位;从法治与德治的区别来看,法治应当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其必然性法律与道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其理论依据;对我国传统德治和法治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其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德治”观念深入人心,道德生活重新广泛展开,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重建道德生活提出了“角色道德方式”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法治(制)手段,以纠正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但这种强制性的"他律"亦有其缺陷;第二部分论证了环境问题为什么同时又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及环境道德的评价和绩效,强调只有配合以道德"自律",德法兼备,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的总结和借鉴。作为一名政治家孔子,他所倡导的德治理论及其主张对我们今天推行“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富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德治"思想既有对古代"德治"思想的承继,同时又根据时势的变迁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他在选拔和启用人才时,动态考察人之德操,重视"自律"慎独"作用的发挥及"以德治军"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是早期蒙古国家的建立者,他完成了蒙古高原上的统一大业,在13世纪带领蒙古人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年代。他提倡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并且以强有力的法制措施作为保障,他把"以礼治民"与"依法治国"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安定团结、和谐强大的蒙古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