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外交一直贯穿多极化思想.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它倚重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大国来抵御美国对自己的打压,借助多极化维护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多极化思想是俄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策略,近年来日益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从力量对比来看,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新旧格局交迭中的过渡状态,国际政治新格局必然向多极化发展。同时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又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的国际秩序等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金融角度看当代国际格局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货币金融力量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战略权力.IMF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明显突出.在此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一种不同予以往政治和军事权力的“金融霸权”,它在国际格局的地位重新得到强化.欧元的诞生,使欧盟加速发展并成为挑战美元霸权和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日元国际化的实现,日本政治大国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4.
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格局不是一回事。应当从国际关系体系的高度来把握世界多极化趋势。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制约着主权国家形成的民族国家体系 ,因而也决定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两极格局的终结实际上是多极化趋势推动的结果。“一超多强”是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力量结构 ,是暂时的现象。“多强”力量增长与“一超”力量增长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单极”世界不可能建立。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深刻影响。第一,它影响到冷战后大国权力斗争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第二,它推动着冷战后大国关系从对抗走向协调;第三,它推动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和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FDI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自2002年以来,全球FDI增长迅猛,欧美继续领先的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投资新热点.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势必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大国与受资大国.本文在分析了2007年世界FDI进展形势的基础上,预测了2008年的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近年来FDI发展的新特点,最后归纳了国际利用外资方面重要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国因其良好发展势头和日益扩大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中国的崛起既是发生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同时也是国际格局未来发展演进的推动力量之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清楚地认清国际格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理性地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合理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国际格局”宜按广义理解,既包括客观形成的大国力量对比关系(“星座”),又包括主观产物“体制”。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的第一个层次“星座”,70年代出现“五大力量中心”,90年代“一超四强”已经定型;第二个层次“意向”,目前五极各自战略选择已基本确定;第三个层次“关系”,五极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双边关系大多已进入稳定状态,如美欧、美日、中俄,而中美关系、俄美关系仍在“磨合”中。因此,“一超四强”的多极化国际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可以说“多极化国防格局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和约"的签订导致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出现.从此,建立在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基础上的欧洲国家体系逐渐演变成由独立国家构成的现代国际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是不同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双方对当时国际环境错误判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紧密交融,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为特征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向纵深发展.新出的夏立平专著<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以下称<当代国际体系>),以新颖的视角论述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诠释在当今国际体系环境下大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透过世界格局的历史演变,分析当代世界格局更迭转换的特点,阐明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取向与趋势,侧重论述了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东向"政策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成了其显著特征.印度全面进入亚太,必将引起该地区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意图却模糊不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印度仍会继续在"多极化亚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其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安全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苏联拟继续延续战时"大国合作"政策维护其战时取得的政治权益,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使战时苏联同西方大国的同盟关系难以为继,并最终演变为两极对抗。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呈现出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姚璐 《学术探索》2012,(3):28-30
失衡的"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格局的主要特征,而"一超"的过于强大,与"多强"的权力分散,加之,作为未来构建国际新结构基石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实力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国策制定的失衡使"三农"问题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掣肘所在,农业不稳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4.
非洲和中国各自都面临着国际格局演变和内部政治经济环境带来的问题:非洲面临着一体化推进乏力、普遍的贫困、传染病肆虐以及恐怖主义等的严峻考验;中国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内部环境和西方大国的战略挤压的外部环境。在新形势下,非洲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非洲,如何破解中非关系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双方共同长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关系一直在剧烈变动,一些全球和地区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各自对外战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内涵的日益错综复杂,无论多极化趋势,还是一体化潮流,往往总是同国家利益、国家主权以及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正是围绕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立足多极化背景中国际关系运作的功能特征、结构趋向及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合作,全面分析自冷战后到新世纪前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指出世界多极化不仅是一个渐进、归序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相依共存、协调互动的系统,应由此努力从更高程度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传统大国关系是通过对抗性竞争冲突来确定国际权力体系座次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深入推进,国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融合,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突出,竞争冲突确立的树状国际权力体系弊端凸显,合作共享权力、积极分担责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国际权力分配新原则。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世纪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被赋予首要地位,而首脑外交是这一地位的具体体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中国的"首脑"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首脑出访也就是"九大常委"的出访活动.从2003年至2009年七年间,与受访的其它国家相比,中国首脑出访周边国家呈现了出访次数多,出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出访安排上具有优先性,参加周边地区多边国际会议和重点庆典活动多等特征.通过首脑的出访,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特点:地缘政治的特殊考量决定了周边外交在当代中国首脑出访中的特殊地位;坚持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重,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全方位周边外交;首脑出访务实高效,经济外交空前活跃;致力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世界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几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在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力量结构或基本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也是世界主要大国间矛盾斗争的产物。由于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要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大国间的矛盾往往体现为世界格局中的主要矛盾。 一   前苏联的解体使世界两极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了。世界呈现出众多学者认为的“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在这一结构中处在力量的顶峰,是一个被称为“全能冠军”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自 1991年独立以来一直处在政治、经济的多种危机中,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一、九十年代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江泽民提出新思想 ,首先在于他所面对的环境与邓小平有显著的不同。(一 )国际环境的变化九十年代国际上的变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政治格局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科技信息化。这就是学者们称之为的“三化”。关于多极化。中国学者认为 ,一方面 ,从世界总的发展趋势看 ,自二战结束以来 ,世界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这个转变在邓小平时代已经完成 ,现在仍在继续。这是江泽民与邓小平共同面对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 ,从具体的世界格局看 ,虽然经历了从战后的“两大阵营” ,到七十年代的“三个世…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异常复杂和尖锐 ,尽管这种复杂和尖锐的表现形式与过去相比不甚相同。当前影响国际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但由于种种原因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转换 ,使世界形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大国关系、南北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是在共存中竞争 ,在竞争中依存 ;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但不会一帆风顺 ;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更趋活跃 ,党际交往成为国家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