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早考究汉赋渊源的是东汉班固,他说赋是“古诗之流”,是从《诗经》发展来的。在《艺文志》里,他还讲了从《诗经》经过屈原,荀卿、宋玉之赋,发展到汉赋的过程。晋代皇甫谧、挚虞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刘勰全面总结了他们的论述,说赋是“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的。自后,汉赋来源便成了定案。如清代有“风雅颂之再变而后又有离骚,骚之体流而成赋”之说,近代有“汉赋的主要来源是楚辞”之  相似文献   

2.
从南朝梁人刘勰到近人梁启超、刘师培等都曾注意到楚地域环境与楚辞文学的关系问题。但诸多述说大抵属于直觉感悟或直接经验总结,未能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本文认为,楚地域环境乃是楚辞文学产生和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宋人黄伯思曰:“盖屋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入”((新校(楚辞)序》,见《宋文鉴》卷九十二)余始不论,仅就“纪楚地”“名楚物”而言,则楚辞文学不唯记述楚地风物,亦不唯于其诗作中表现楚地域特色而已,实际上,楚地域环境乃是楚辞文学产生和构成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楚辞》的形式特点,与《诗经》相比有很大不同。它的句式中大量运用“兮”和“些”,其中“些”字只为《楚辞》所特有。《招魂》因“些”的通篇使用,而被称为“楚些”。“楚些”又因所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泛指《楚辞》。其实,《楚辞》中的“些”字,主要集中于《招魂》的的第二、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仅最后用,第四部分属于“乱” (歌曲的高潮部分),  相似文献   

4.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5.
根据金文,楚国和秦国都出自高阳,因此互相支持,又臣服于周。而楚早期在炎黄之战时,散居各地,主要分成三部分,所以称为三楚。楚辞文化,主要来自中原,所以在《天问》中由夏商周至楚国一路写下来。楚辞中的人物、鬼神也基本和周代一致,如《惜颂》中说的五帝、六神等。楚辞也不单单写楚国,如《九歌》中的冀州、东皇太一等等。楚国和周一直往来密切。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楚辞的个性,把“兮”说成楚语。实际上,《诗经》中有将近四十首诗出现“兮”,皆表示不良情绪。后来的墓志铭中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首先看到中华文明一体化,再了解差异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楚辞》之“灵”,所见57处,涉及诗文33篇。“灵”字的大量出现,暗示其与楚文化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楚“灵”作为楚文化的有效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过程中对楚“灵”身份与职级的严格划分,楚“灵”所选祭仪的精致性与科学性,楚“灵”所吟诵词与今之苗族巫师咒语的相似性,楚“灵”所奏祭祀歌舞集理性克制与感性娱神功能于一体的复杂性,以及楚“灵”所承载的楚地先民的登霞信仰等方面,呈现出递进式的文化谱系。对《楚辞》“灵”字进行系统且多方位的文化释读,不仅有助于溯清楚“灵”身份问题,使楚“灵”谱系得以具象化,更能管窥《楚辞》文本背后的文化渊源与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曾写过“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句,在《招魂》中写过“晋制师比,费白日些”句,颜师古注“犀比,胡带钩也”亦曰师比,亦曰鲜卑,总一物也”,这是《楚辞》中两次提到“鲜卑”的字样。在《招魂》中诗人又写出“君无下此幽都些”的诗句。关于鲜卑,做为博学多才的屈原,他是很明确的:前者鲜卑是指部族名,后者师比是指鲜卑族所制的带钩物也。可是这却被历代注释家各种不同的解释弄得混淆不清,如汉王逸注:“鲜卑衮是((纟尼))带头也,言好文之状,腰肢细小,颈锐秀长,若以鲜卑之带而束之也”。这样一来鲜  相似文献   

8.
荀子成相篇韵讀补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夙讀荀子成相篇,知其有韵,近于古歌謠,而未注意其为大鼓歌辞也。宋陈后山詩話,謂成相篇与屈騷何异,而朱熹楚辞后語,首选成相篇,以續楚辞,而为之注。后語序言:“相者助也,举重劝力之歌,史所謂五羖大夫死,而春者不相杵者也。”朱子語类,則謂荀卿全是申韓,观成相一篇,可見。……然其要归于明法制,执賞罰而已。盧  相似文献   

9.
作为虛詞的“所”和“者”,在古书中經常出现。“所”有时作假設連詞用,如: (1)所不此报,无能涉河。(《左传》宣公十七年)“者”作助詞,有时表示假設的語气,如: (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高·楚世家》)有时表示測度的語气,如: (3)阳虎伪不見冉猛者。(《左传》定公八年) (4)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史記·游俠列传》)  相似文献   

10.
昆仑文化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昆仑”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青海高原一带 ,史前期人类曾在这里创造过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昆仑文化。昆仑文化对楚辞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曰昆仑文化之情结 ,二曰神人杂糅之习俗 ,三曰时空跨越之思维 ,四曰尊坤崇女之意识  相似文献   

11.
1957年,我写了“秦汉間的系詞‘是’”一文(見“中国語文”57年2月号),論定先秦时代已經有了系詞的“是”。“中国語文”編輯部轉来王力先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意見:“說先秦时代有系詞‘是’,我总是不相信……伹赵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的意見应該得到尊重”。王先生这种堅持已見而又尊重別人看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读完七十九首鲁迅诗歌,不难看出它们与楚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查对了一下,六十八首旧体诗中,就有十七首(占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了楚辞的词语(见附录).另外,有几首诗的形式完全是“骚体”,如《祭书神文》、《战哉歌》、《哈哈爱兮歌三首》.有几首则通篇运用楚骚的形象和词句,如《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还有的诗虽未直接运用其词语,但那诗意却显然由楚辞点化而来.如《哀范君三章》中的“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联系范爱农的遭遇和他生前给鲁迅先生的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我们不禁想到《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的身影,好象伴随着范爱农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宋黄伯思作《新校楚辞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世之注楚辞者,亦多以楚语而解故。自汉迄今,著作颇夥。然楚辞究非全用楚语写作者,故其中难字,单凭楚语,至今仍难释读。年来,余于楚辞教学中也常遇疑难词语,至有百思不得其解者。余,鲁人也,遂试以齐鲁方音训读之,不意竟也时能发覆。昔郑康成注《三礼》,其中多杂有高密方言,致使学者至今难明;孰料“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亦有语义存留于齐鲁方言之中,而待吾辈探求耶?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此之谓也。今试选数则,贡之大雅君子,并求正焉。  相似文献   

14.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离骚》朱熹《楚辞集注》:“謇,一作蹇”.“謇,难词也.前修,谓前代修德之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謇,语词.通作蹇.”郭沫若《离骚今译》:“謇,发语词,楚方言.”按:謇,犹“謇謇’,忠贞貌.“謇吾法”即“吾謇法”之例句.因为状语提在人称代词主语“吾”、“余”、“谁”前面,这是屈宋赋语法的通例:  相似文献   

15.
(一) 陈子展先生的《楚辞直解》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可是,良师溘逝,薪传绝响。前两年,正当陈先生九十岁,我写了一首七律祝贺他九十寿辰。诗曰:“江篱兰芷性灵通,九十春光内美同。芳草菲菲人代速,落花寂寂帝门空。励贞塞道青葱畅,挺秀冰岩劲叶丰。把酒称觥仁者寿,倾樽醉看夕阳红。”陈先生早年致力于楚辞研究,这诗仿照楚辞以香草喻君子立意,託事于物,用以抒写难言之情。诗里第四句是借取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垂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句的意思。陈先生看过后,就在他的房间里和我谈了他早年研究楚辞的情况。听了陈先生的谈话,使我想起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船山先生说:“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在屈原的时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忧国之情无可藉乎以展怀抱。他是在郁抑的岁  相似文献   

16.
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释文诅阻豫切,御韵。又音阻,语韵。字亦作謯,咒诅也。《小雅·何人斯》:“以诅尔斯”,《释文》:“以祸福之言相要曰诅”。《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诅祝,请神加殃谓之诅。《周礼》春官之属掌盟诅之祝号”。古者出师,必底敌人之罪于神,如武王伐纣,底纣之罪于皇天上帝。诅楚者,(?)人以祸福之言,相要于楚、齐、诸侯三晋诸神,令加以诛讨,以咒楚齐之盟,求胜之也。诅楚文或题曰秦祀巫咸文(《集古录》),或曰秦誓文(《西溪丛话》),或曰巫咸碑(方勺《泊宅篇》),而题诅楚文者为最多。其文凡三篇,题曰《诅楚》,分题三篇曰湫  相似文献   

17.
釋■     
长沙仰天湖出土战国楚竹簡遣策有■字,凡二見,一稱“■君之(纟足)衣”,一稱“皆■(藏)於一■之■”。此字又见(木仒)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战国楚竹简遣策,称“二■之■(乂丁),一■高之(乂丁)”;又可增一畫作(?),見(木仒)長  相似文献   

18.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19.
<正>楚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古老民族.楚民族长期生活斗争在共同的地域上,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作为根植于楚民族文化这块沃土上的《楚辞》“皆书楚话,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我们考察楚民族特征的珍贵史料来源.本文根据《楚辞》所提供的史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的部分材料,就楚民族的风俗习惯,作如下八个方面的考述.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相传楚辞的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相当浓厚。下面,我们仅就楚辞中属于“楚语”的两个语气词“羌”与“謇”,作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查朱熹《楚辞集注》,作为语气词的“羌”字出现十七例(另有两例,一是出现在张衡的《思玄赋》,一是出现在韩愈的《复志赋》,均不属于楚辞范围);“謇”字出现十二例。怎样理解楚辞作品中的“羌”与“謇”,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