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具有多重伦理向度,文章通过对不同学派社会责任教育伦理的梳理和考察,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和新媒体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实践,提出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必须坚持自由与责任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相统一、社会认同与批判意识相统一四重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融合”的政策实践方向,有利于破解当前社会治理体系治理取向滞后、治理效能弱化,政社共治孱弱、多元主体缺失,社会转型加剧、治理需求凸显,新旧转换冲突、治理体系不善等诸多困境和挑战。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应构建以“四化融合”为导向的社会治理体系。“四化融合”彰显的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化为基础、以法治化为原则、以智能化为支撑和以专业化为保障,“四化融合”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本位和责任本位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两种价值理念取向。权力本位价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支配作用,责任本位注重责任配置对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影响。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在价值理念层面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转化过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坚持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原则、以协同高效为追求目标、以法治制度为基本依据、以究责问责为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个人活动的伦理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活动的伦理尺度 ,包括“仁、义、礼”三个基本的类型和方面。其中 ,仁是道德生活的总的原则 ,包括 :“仁者人也” ,道德意识的根本要求 ;“仁者爱人” ,道德情感的根本特征 ;仁者“忠恕” ,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义是道德活动的价值取向 ,包括 :“唯义是从” ,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 ;“各处其宜” ,道德责任的价值取向 ;“义以为上” ,义利关系的价值取向。礼是人际交往的具体规范 ,本文所阐明的基本内容有 :“谦己敬人” ,礼的本质特征 ;“叙位定伦” ,礼的社会职能 ;“礼尚往来” ,礼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祝捷  陈文菊 《社会科学》2022,(5):170-180
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作为政党责任制的一种,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制度效用,实现“党规之治”的意志表达。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生成逻辑可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层面透视: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成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根本价值动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实现党规之治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构成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直接价值动力;党内法规之中权力、义务、责任的统一论,是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内在机理;党内法规执行“宽松软”的现实困境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立规”向“执规”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建构的实践动力。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运行有赖于责任构成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有效运作,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重塑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凡河 《兰州学刊》2006,(9):101-104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理念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重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众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政府治理范式由以政府为中心的管制模式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型。以“顾客”为服务导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手段的电子化,实现财政体制由投资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政治价值,既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性保障力量。法治建设有利于社会规范体系的价值内化,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是决定其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变量。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法治中国建设既是撬动社会治理创新最有力的杠杆,也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愿景目标和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旅游大省,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教育资源,如何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山东旅游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从建立立体化、多元化教育体系,加强旅游教育系统内部合作,调整内部结构等方面提出山东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赋予旅游业以共同富裕、公平福利、全民共享、个体关怀、全面发展等深刻意涵。面向“旅游人民性”的时代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应重构中国本土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理念、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转型中的个体数字鸿沟、完善低成本的乡村旅游消费体系、系统保护乡村旅游消费者权力、从“文化本真导向”转为“文化创生导向”、调和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人民性是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发展模式、结构优势的高度提炼,构成重要的价值基础、意义基础和精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0.
情理-治理范式既包含了客观层面上的事理,也包含了主观层面上的情理,构建了情理-治理的有机体,彰显了管理伦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情感的体验者、治理的践行者,包括管理工作的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等,皆是作为这一管理范式的主体,而构成管理伦理建设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对管理伦理建设过程中“情理”和“治理”的协同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现通过搭建情理-治理新范式,强调以“情理”为管理基础,以“治理”为管理保障,着重突出情理-治理范式在保障管理工作运行、彰显“人性化”工作特质、提升管理对象能力素养等方面的管理伦理现实价值,并从逻辑建构、制衡机理建构、机制转换、基础保障、氛围创设等角度重构框架,使“德理”在管理伦理中发挥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府数字治理是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互动与融合,本质上是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其数字治理必须彰显公共性,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关照人性。但是在政府治理中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和全面泛化,过度追求工具理性,致使人的主体性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政府数字治理常常陷入“技术依赖”“信息过度采集使用”“数字规训”“算法操纵”等多重困境。因此,实践中要掌握好政府治理数字化的“尺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价值、主体、制度、过程等方面促使数字技术更好适配政府治理活动,引导数字技术向实、向民、向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政公共性是源自于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行政公共性思想弥补了西方行政学在行政公共性问题上的“缺陷”,既是构建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和实现新时代中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行政践行,必须鲜明体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逻辑理路,将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作为理论本源,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作为植根沃土,厘清“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法治与民主”等核心范畴的理论逻辑,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共性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流行语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直接反映。从高校流行语中,可以直接捕捉到大学生活的动态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又注重物质价值,人生价值呈现出鲜明的务实取向;当代大学生积极肯定个人价值,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从高校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消极的部分,需要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代,运用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改革”牵引,破解分配难题,构建畅通的交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剖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化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主动融入“双循环”战略、加强“需求侧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为景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参照模板,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为景区管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原则包括保护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保护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权利原则、信息公开化原则、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社区参与原则。选择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旅游景区内部制衡和约束、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也有利于旅游区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这一模式的途径包括界定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旅游景区管理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区域治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治理、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治理什么和怎样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是区域内、区域间竞合共赢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国式区域治理呈现出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共生演化逻辑,更加注重通过系统架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突破区域发展的各种约束,寻找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提出“体系-机制-模式”(SMP)的中国式区域治理分析框架,建议完善以政府网络为核心、市场网络和社会网络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拓展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区域治理,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确区域治理的核心机制,构建以科层、契约和合作“三位一体”为主的多元化治理机制;通过有效的区域治理,在政府层面形成价值共同体,在市场主体层面形成经济共同体,在社会民众层面形成命运共同体,最终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三重共同体”模式这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政府部门的双重客户作为政府组织服务的对象,其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政府部门应以双重客户价值取向为前提来构建自己的绩效管理模式,为组织双重客户的价值实现服务。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模式包括双重客户价值取向、战略、绩效管理过程、能力、客户合作等5方面;运行步骤包括明确双重客户的要求和愿望、制定组织的战略、绩效管理过程、组织的能力、客户合作等5个方面。政府治理应该从传统模式向新的治理模式演变,应该进行双重客户价值取向的公共管理变革。  相似文献   

18.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学习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问题的思想结晶。以“五四”青年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0篇重要讲话(包括1篇寄语)为文本,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赢得青年为逻辑起点,以教育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为逻辑中介,以实现“小我”融入“大我”为终极价值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创新党的青年工作,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20.
“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业被认为是 2 1世纪最富活力的朝阳产业 ,但是传统旅游面临着多种困境 ,可持续旅游和生  态旅游也面临着许多难题。所以 ,有必要提出“大旅游”的旅游发展理念。“大旅游”概念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多向互动的具有综合效益的整体系统 ,具体包括旅游客体、旅游主体、旅游中介多个系统 ,具有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谋求的是综合整体效益。 2 1世纪的旅游发展战略必须以“大旅游”概念为指导 ,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