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卿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6,(4):166-172
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所领城傍羁縻州数量随少数部族的归附与东北边疆的动荡存在着动态变化,营州都督府的级别也随着这一变化而经历了从上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的变动。在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过程中,营州都督府的职官具有较强的军事特点。契丹叛唐后,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应在神龙元年(705)。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营州都督府最后被平卢节度使府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许辉 《唐都学刊》2008,24(6):20-24
玄宗朝对契丹、奚两蕃采取羁縻怀柔政策,以稳定东北防御局势.在长期的羁縻怀柔政策下,蕃族势力不断被吸收参与到幽州的军事防御中.随着蕃族势力的扩大,逐渐影响了幽州节度地方势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唐高宗征辽后不久,至武后初年,东突厥复起,东北边族奚、契丹孕育强大,桴鼓南下,“燕赵黎氓,略无宁岁”,而突厥、吐蕃联合之势,更成为唐帝国的严重威胁。巨镇幽洲,担负“匈奴断臂,山戎扼喉”的重任,并日渐发展为战火策源地,爆发决定历史大局的变乱。兹就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幽州这段历史的发展,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4.
渤海建国前史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696年"营州之乱"前,当地已拥有6万左右人口的靺鞨人,并已形成为一支潜在的政治势力.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卷入了"营州之乱",并在大祚荣的领导下于697年乘机东奔、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东奔队伍主体和主导力量为粟末靺鞨.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历史上,继东汉末年流民浪潮之后,魏晋北朝时期又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徙: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前后,以北方世家大族为首的今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地区的居民大规模向今江南、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四川地区迁徙;一次是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失败以后,六镇鲜卑降户大量涌入今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居民复大规模流亡至今山东中部地区。此外,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也屡有徙民之举。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汉族居民流往边地、甚至塞外,还是塞外少数民族徙往内地--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很大影响。幽州处于当时北边,与乌丸、鲜卑、库莫奚、契丹等北方民族相接,这种人口流徙现象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就更具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白山黑水一带是我国东北诸少数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他们和关内的中央王朝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据史书载,各朝代和东北相对应的民族是:周朝—肃慎(息慎),汉朝—挹娄,六朝—勿吉,隋唐—靺鞨,五代—契丹、女真。而历史上的北京作为东北少数民族进关朝贡或文武来往的咽喉之地,其语言文化和民俗必然要受到东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特别在幽州(唐五代时的北京)于936年由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北京就成了辽金两代入主中原的战略基地。辽代契丹族把北京定为析津府,成为契丹王朝的南京都,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大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简称《真性大德神道碑》),拓展分析了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对唐幽州佛教的影响,揭示出中晚唐幽州—卢龙镇佛教之特性。幽州地区律宗繁盛,出现了学问修行都很高的代表人物真性大德。安史之乱对北方佛教造成巨大冲击,但幽州的经济条件仍然十分优越,云居寺在战乱后仍很兴盛,得到众多富裕施主的供养。这为精深佛学研究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晚唐以降,朝廷屡次下诏禁止私度僧尼。但幽州节度使却毫无顾忌地在自己的辖区内邀请高僧开设戒坛度僧。这与安史之乱后,幽州—卢龙镇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俨然成为"独立王国"密切相关。幽州与唐廷在政治上的隔阂和争斗并不影响幽州与长安在佛教文化方面的互动。在会昌毁佛期间,幽州地区受自然条件、手工业门类限制,佛教功德事业受到影响,与河东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暂时受阻。  相似文献   

8.
艾冲 《唐都学刊》2008,24(2):4-8
依据唐代文献的记载,唐高宗时期北疆突厥诸部叛乱前后有三次.唐高宗在位期间,对于漠南地区突厥叛乱事件采取坚决镇压的基本方针,并作为朝廷优先解决的重点政务.永淳元年(682),阿史那骨笃禄发动的第三次突厥叛乱,却因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使平叛行动难于顺利实施.武则天统治期间,对于北疆突厥叛乱采取退让放任、希图苟安的基本方针,也缺乏正确的策略.突厥叛乱势力因而趁机坐大,深远地影响着其后的历史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武周朝在政治上始终将关注重点放在打击内部异己势力上,以维护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帝位;武则天对地方叛乱的判断评估标准是,优先镇压那些最可能危及其统治地位者,并成为其一贯的施政理念,因此残酷镇压地方反对势力,却忽视边疆问题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9.
王凤翔 《唐都学刊》2010,26(5):29-31
唐代西北藩镇,又名京西北藩镇,即唐都长安之西北的藩镇集团。唐朝藩镇之肇始即在西北设置的河西节度使,随之自东北至西南沿边又设立了陇右、朔方、安西、北庭等十镇,号“开天十节度”,其中有五大节度置于西北,所谓“精兵猛将,皆聚于西北”,突出体现了唐朝的“关中本位”政策。安史乱后,唐廷被迫调西师内地平叛,以至河西、安西、北庭、陇右等西北大部沦入吐蕃之手,国都长安暴露在异族强敌面前。  相似文献   

10.
冯金忠 《唐都学刊》2010,26(5):26-28
安史之乱后,河北陷入割据,形成了以幽州(卢龙)、成德、魏博三镇为代表的河北藩镇,史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后又从中分割出横海(沧景)、义武(易定)二镇,但这二镇的割据性远较三镇为弱。河北藩镇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西邻太行,东至大海,南距黄河,北尽幽燕,“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和经济单元。直至五代时期三镇才被次第消灭,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割据统治,给河北地域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唐初贞观时期(六二七——六四九年)在法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唐太宗贞观时期为我国封建史上的黄金时代,向有“贞观之治”之称。但在唐太宗即位初年,国库空虚,灾害不断,民生困苦,边防不宁,政权很不稳固。当时,“太子(李建成)派”的余党还“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犹不自安”。“河北州县素事隐(建成)、巢(李元吉)者,……曹伏思乱”。就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十天,北方的突厥骑兵四十万人,竟打到了长安城郊的渭水便桥,形势十分严峻。怎样收拾这副烂摊子,复兴被破坏了的经济文化,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成为贞观朝廷的头等大事。唐太宗在短短的时间里,调动了整个统治集团的积极因素,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正> 唐帝国建立,版图辽阔,民族融合,“四夷降伏,海内义安”。这是唐太宗继高祖时平定中原后,又以大半生的精力征服或怀柔边境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出现的统一局面。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边塞重镇幽州,贞观时期各民族在这里聚居,向着显要名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幽州城发展的史实,做简略的论述。一、唐太宗与幽州城形制的确立幽州治所为蓟城,也称幽州城,城址自魏晋以来没有扩大迁移,但其形制规模至唐代才  相似文献   

13.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14.
前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国内统治,采取禁止私商同海外贸易的政策,依靠册封制度和朝贡贸易体制以重整包括东南亚各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秩序.这使元代以来极为繁盛的对外贸易逐渐衰退.胡惟庸之乱(1380年)后,三佛齐(指7至14世纪以苏门答腊岛旧港为中心统治马六甲海峡的室利佛逝国)以西的贸易一时中断.这期间,经靖难之变(1402年),永乐帝继位,着手在国家控制下恢复对外贸易.永乐帝于永乐元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唐朝平定淮西之乱的论述,肯定了裴度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在平定叛乱中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分析了裴度平叛建功的原因,指出了裴度舍己为国,横身讨逆的壮举,对于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五京中的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牡丹江畔,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而设计与营建的,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都市之一。上京龙泉府建于八世纪,距今已一千余年。与其他四京相比,它为都的时间最长,建筑的规模也最大。它最早的名称叫上京(城),契丹灭亡渤海后,在这里建立东丹府,并改称天福城,后来随着东丹的南迁而成为一片废墟,并且文献也随之失载了。直到清初,它又为人们所发现与注意,从而以“东京城”等名称,重现于已经失载的文献。当时,有许多流寓于该地的文人或学者,听到当地居民有关该城的许多传说,就作了进一步的调查。面对着这座“金碧犹存”、“大与今京城等”的古城遗址,他们惊叹不已,于是就查阅古籍,进行研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0,(2)
金代契丹人享有赐姓之宠是随着金朝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大多数契丹人在金代前期还是延续辽朝耶律和萧两大姓氏,但是世宗即位后不久,契丹人就开始出现了移剌、石抹的姓氏,而耶律姓和萧姓的契丹人渐渐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18.
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具有强悍、剽勇、矫健的性格。契丹人以游牧业为主,狩猎业、农业为辅.辽建国后,契丹人入主中原燕云十六州地区,广泛与中原农耕民族汉人相接触,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随之,汉人、渤海人等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传入契丹人中,上至皇帝、官僚权贵,下至平民百姓广泛盛行击球、角抵、棋类等体育运动;同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特征的体育项目,如射猎、马术等仍然保持在契丹民族中,这些项目不仅是体育运动,而且也是生产活动、军事训练。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试就契丹人的几项体育运动做一综合介绍。 一、骑…  相似文献   

19.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