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界利用敦煌文献和墓志等出土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吐谷浑史的研究。随着墓志的出土和对传世文献的梳理,琼山县主、慕容万、慕容仪等人物材料浮出水面。这些人物和吐谷浑慕容氏王室关系密切,为研究其王室世系和唐吐和亲方面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大事纪年》记载了吐谷浑(va zha)灭于吐蕃后,附属于吐蕃的小王在705—714年间的大事。内容涉及莫贺吐浑可汗(ma ga tho gon kha gan)、吐蕃赤邦(khri bangs)公主、唐朝金城公主的活动与行踪,以及王室婚娶、会盟议事、征役赋税等内容,是研究吐谷浑史的重要史料。文章辩驳了把它看作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松赞干布纪年》的观点,认为该纪年的核心人物莫贺吐浑可汗或为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约生于690年,705年登基称可汗,727年与吐蕃联姻,得授“外甥阿柴王之印”,744(±35)年去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陆续出土了11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不少学者利用墓志从吐谷浑史和唐吐关系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由于志文的残缺以及其内容和史传记载相矛盾,学界对其研究成果不尽一致,有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突厥第五任大可汗菴罗在将汗位让位给堂兄摄图后,被册封为北面可汗,降居独洛水所在的匈奴单于故庭。以《隋书》《北史》为肇端,对菴罗所担任的北面可汗分别冠以“第二”和“第三”的可汗号。或认为,突厥汗国中统押东方的小可汗是约定俗成的储君,即“第二可汗”,按位序推排,居北面的菴罗可汗则是“第三可汗”,是《隋书》有误。然结合佗钵可汗亡后,“四可汗子”争夺汗位的结果,以及菴罗在让位后建牙独洛水,与大可汗分掌漠北的政治格局,不难推定,菴罗实乃是汗国的“第二可汗”,是《北史》有误。  相似文献   

5.
政治联姻的动机是为政权之间结成联盟。东、西魏竞相结好柔然,而柔然因畏惧新兴的突厥亦迫不及待地与东、西魏和亲结盟,这些都是对诸政权之间和亲本质的最好诠释。西魏与突厥的结好,又是在应对势力强劲的柔然,邻和公主出嫁的时间与她去世的时间节点都与柔然和突厥的关系相关。柔然政权的最终灭亡,应是北齐与突厥联合绞杀的结果。吐谷浑晖华公主墓志包含有柔然与东、西魏的联姻内容,也有柔然与吐谷浑的联姻记载,还有吐谷浑与原西秦王室成员的联姻信息,是解读北朝诸政权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吐谷浑属鲜卑慕容部,大约在西晋末年迁徙至甘青交界之地,曾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政权达3个世纪.亡国后,部分部众东迁,进入燕云地区.契丹族兴起后,这部分吐谷浑为辽朝所统治,辽朝按照“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控制其治下的吐谷浑,吐谷浑要向辽朝上贡物品,参与辽朝的对外征讨.辽亡后,部分吐谷浑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将藏文史籍中的"阿夏"部族归拢为吐谷浑,致使国内学界错误地将"阿夏"视为"吐谷浑"的藏文名称。文章借助大量藏文史料,考辨了藏文化语境下的阿夏和吐谷浑的族属关系,进而提出"阿夏"部族并不能简单地与"吐谷浑"归入同一个族群之中,它们各自有源,族属有别,不能混淆为同一族群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8.
土族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族旧称土人、土民的性质、文献记载及其与吐谷浑之名的指称实体、内在联系、对应关系等五个方面全面论证土族的名称,认为土人、土民是土族的特定称呼,原出自称,后转为他称,从宋代沿用至今。并认为土人之称由吐谷浑———吐浑之名简化而来,历史文献中指称的土人正是吐谷浑人,吐谷浑的读音与土族自称土胡、土护对音,说明土人就是吐谷浑后裔。  相似文献   

9.
南诏王异牟寻帛书所记的“退浑王”是谁,偶有学者提及但尚未展开讨论。笔者结合唐代的藏汉文献,以7到8世纪吐蕃先后征服的吐谷浑、西山八国以及与之有交结的党项、仆骨首领等为线索,考证该“退浑王”或即吐谷浑亡国君主诺曷钵之子,吐蕃首封的“吐谷浑小王”,亦即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沙州豆卢军军府文书》所记的“吐浑可汗”。  相似文献   

10.
土族族源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较大分歧。主要有“吐谷浑说”和“蒙古说”两种观点。《土族史》作者在坚持“吐谷浑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土族就是吐谷浑”的观点。本文对此进行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多角度分析武威地区吐谷浑贵族墓葬葬俗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初吐谷浑亡国后,不少吐谷浑人进入河陇与西域地区,生息繁衍。本文以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所记载到的吐谷浑人资料,对唐后期五代宋初以瓜、沙二州为中心的河西及西城东境的吐谷浑人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明此一时期吐谷浑人的聚落分布、职业特征、汉化情况及其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在瓜沙地区已成为上层统治阶层,尤其是对瓜州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在青海地区建立政权,尽管这个政权偏居一隅,并与当时内地政权对峙,但它一直非常明确地认同“中国”,无论是在政权首领名号的选择使用上、历代国主的日常言语中,还是在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问题上,都非常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庞特勤究竟是西州回鹘可汗,还是甘州回鹘可汗?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近年来,我在《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辨》中,根据九世纪中叶的回鹘状况,认为:“庞特勤可以算作甘州回鹘可汗,也可以算作西州回鹘可汗,严格说来,庞特勤只能作为回鹘可汗。”①在《甘州回鹘世系考》中,也将庞特勤列为甘州回鹘世系的一世可汗。嗣后,有几位学者著文,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庞特勤是西州回鹘的头一位可汗,早有定论;把庞特勤作为甘州回鹘的祖  相似文献   

15.
《隋书·西突厥传》载:“西突厥者,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也,与沙钵有隙,因分为二,渐以强盛,……大逻便为处罗候所执,其国立鞅素特勒之子,是为泥利可汗。”这段史料,把东西突厥混淆得一蹋糊涂。造成历史悬案,莫测之谜,使学术界至今存疑。个人才疏,短文妄议,还望专家指教。大逻便非西突厥之可汗,他与沙钵略的关系纯属东突厥内部事务,《隋书》本身也记载得相当清楚,其《突厥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木杆在位二十年,卒,复合其子大逻便而立其弟,是为佗钵可汗。……(伦钵)在位十年,病且卒,谓其子菴罗曰:‘吾闻亲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科,首先论述了吐谷浑西迁建国后,不断向西域扩展的经过,以及南北朝隋唐时期吐谷浑人散居西域东部的情况;接着又论述了吐谷浑人学习汉文化的高度水平,肯定新疆若羌县出土的《坎曼尔诗签》为吐谷浑人的遗物,对郭沫若同志有关《坎曼尔诗签》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唐与突厥的和亲,同唐与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奚、南诏和亲相比,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予以论述。本文拟作全面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李渊结交始毕可汗 隋末大乱时,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领导下已发展到顶峰时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控制,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人也向突厥称臣。刘武周还将所“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相似文献   

18.
研究吐谷浑文化对了解丝绸南路、青海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都兰曾是吐谷浑活动的中心地带,现存热水血渭古墓是吐谷浑的重要文化遗存;吐谷浑治下的霍尔人为当今土族的重要族源;与吐谷浑相关的白兰地望当在今都兰一带,与汉代的"白狼"和元代的"白兰王"无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阿尔泰系几个主要古代民族迁徙的历史记载入手,运用地名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论证青海高原阿尔泰系古代民族语地名的族居问题。文章具体考证了投延、伏俟、慕贺、车我真等地名,从古代吐谷浑语地名与分之土族语音又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提出古吐谷浑为今土族先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吐谷浑由游牧经济向游牧型商业经济转变的阐述 ,着重分析了这种变化对吐谷浑外交政策的影响 ,由此来探讨吐谷浑兴盛的原因。一句话 ,游牧型商业经济以及据此所制定的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为吐谷浑的强盛提供了经济保障和政治保障 ,是吐谷浑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