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西部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文盲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三个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三个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并且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出各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我们使用我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非线性影响;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趋同化明显;绿色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显著并呈现“U型”影响,对东部和中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保护,同时抑制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东部和中部地区积极发展创新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相似文献   

3.
姚鹏  张其仔 《东岳论丛》2019,40(9):152-162
新经济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旧动能转换中起重要作用。从创新能力、全球化、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六个方面构建指标,分析东部新经济指数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新经济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指数处于较高的水平,是拉动东部地区新经济指数较高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网络化与数字化,绿色化与全球化次之,最后是智能化。从东部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新经济指数超过40的省市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其次高于30的是山东、福建和天津,而海南与河北的新经济指数处于较低的位置,山东、福建、天津、海南与河北的新经济指数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海南与河北的新经济指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既是打破技术低端锁定局面的必由之路,也是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选取2012—2022年15个制造业产业链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显著推动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攀升,该作用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中间发挥中介作用;相较于技术创新数量,技术创新质量的中介效能更强;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的中介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据此,提出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算”体系建设;筑构技术创新生态网络;扎实推进“强链”、“延链”、“补链”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0):102-109
文章首先选取了23个中国典型能源型城市,构建能源型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能源型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其次,通过划分东、中、西部区域,分析了能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发现:以往中国能源型城市的发展过多地依赖能源的开发和消耗,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地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大,东部和中部能源型城市显著优于西部城市,不同区域间差距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同;能源型城市的高发展能力优势与高脆弱性危机特征明显,中部地区能源型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波动性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能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一枝独大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6.
王俐  周向红 《浙江社会科学》2023,(6):26-37+156-157
产业数字化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本文重点关注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机理与路径。本文通过构建纳入数字化赋能效应的Hotelling扩展模型,从“流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深入探究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路径及动态演化机理,进而通过测度旅游数字化水平、构建基准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是扩大旅游客流量、提升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推动旅游消费结构升级;(2)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质量”路径为主,在西部地区以“流量”和“质量”路径为主;(3)从路径演进看,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流量”路径效应日渐式微,将“流量”转换为“质量”是未来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赋权法,对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位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各区域综合得分时序变化明显,西南地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其中,山东、广东和河北等省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有所下降。(3)从各区域创新要素得分看,中部地区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浙江省创新产出效率较高,内蒙古、河北等华北省级区域的创新贡献水平不断提升。(4)各区域应通过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措施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以2015 2019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数字化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按照区域分组,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在不同区域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化能显著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且在东部地区,带动效应更加明显,经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测度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检验结果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以后,我国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采取梯度发展战略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出现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均衡的事实。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使东部失去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而且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距(一)从生产力水平来看。1995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783元,中部地区为3704元,西部则为295…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FDI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都显示为正向促进作用,且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西部地区每多引进利用外资100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将提升约4.67个百分点,而中部和东部分别为1.35和0.33个百分点.下一步应在全面深化经济发展改革,营造外商直接投资良好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利用FDI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FDI的引进和利用中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1.
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品贸易出口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22094亿美元,是1978年的225.4倍,年均增长为16.7%;同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逐步上升.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制造业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FDI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对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正向作用,而FDI只对东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省分行业的加总数据研究了中国加入WTO之后,不同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发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高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明显。我们对于外贸依存度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国际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大于东部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区域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区域科技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20个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建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中部六省与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在四大区域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略低于东北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湖南次之,安徽、河南处于中游,山西、江西最弱。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高等院校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重点高等院校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数量明显少于东部,重点高等院校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城市分布上看,高等院校集中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等大中城市,分布予县级市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而高等院校无论是对平衡东西部差异还是对大中城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对小城镇的发展更能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这是我国“七五”期间工业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两化融合并不是单一维度上的变量,而是具有“方向(耦合程度)”和“大小(增值能力)”的矢量特征,并且信息化和工业化也是具有矢量特征的。研究发现,2000-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不断提升,耦合程度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且增值能力提升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化、工业化的带动;但各省市区增值能力的差异性远大于耦合程度的差异性,其区域发展本身的差异性应是重要原因;东部地区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均处于最高水平,中部地区耦合程度低于西部地区,但是增值能力高于西部地区;从两化融合增值能力的动态分解看,工业化、信息化增长所带来的增值效果大于耦合程度提升带来的增值效果,两化融合静态增值能力(I型增值能力)和两化融合横向增值能力(II型、III型增值能力)均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的特征,两化融合纵向增值能力(IV型、V型、VI型增值能力)却呈现中部地区最高,东部和西部地区处于同一水平的态势。未来政策导向应突破静态耦合程度的束缚,全面认识两化融合的双重性质,辩证地看待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经济发展效率、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持续和直接的经济增长四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利用城市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呈现出“N”形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这一特征在时间上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呈阶梯形特征出现,等级越高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越好。但经济发展质量四个维度对经济发展质量贡献度的变动也非常明显。在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驱动来源主要是直接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稳定和经济发展效率,但是2008年以后,直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稳定的贡献度在快速下降,而经济发展持续和经济发展效率则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文章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分别测度了2012—2021年我国数字化与绿色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考察了我国五个区域及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分布动态。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与中、西和东北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东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格局;全国整体,东、西部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发展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多极化形态,而中部与东北地区表现出单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当前阶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推企业降低税收成本,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白酒制造业2007年至2022年的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白酒制造业的企业税负状况和行业税负状况。研究发现:白酒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企业总体税负较高;减税降费背景下,白酒制造业行业总体税负和行业所得税税负未见明显变化,行业消费税税负呈上升趋势,行业增值税税负呈下降趋势;与其他酒类制造业相比,无论是总体税负,还是单个主体税种的税负,白酒制造业的行业税负均较高。研究结果对如何利用税收杠杆以推进白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高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对创新效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间的中介变量;不但本区域数字化能显著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而且本区域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当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比较高时,会增强数字经济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增长都会促使相邻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快速增长;在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逐渐下降。因此,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发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