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刘国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对现代社会的替罪羊机制感受至深,在创作中反复着墨于替罪羊现象,分别从种族、阶级和家庭三个层面刻画了一组替罪羊群像.从个体上看,这些人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阶级或家庭矛盾的产物,但作为一个最终命运相似的群体,他们则在各自置身的紧张窘迫的关系场中,代表着一种平缓冲突、恢复秩序的力量.福克纳通过对人物被强制负罪的原由及受罚的仪式化过程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正、不人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闫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627-629
针对作家写作立场决定文本走向的问题,从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入手,指出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作家存在多重身份的复合问题,分析了其农民立场与党性立场的错位,体制内作家立场与独立创作的错位,其结果必然削弱了文本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生命力,也最终决定了一代作家令人叹惋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奚志英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44-48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非常善于挖掘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暴露出的迥异于平常的行为和心理,移民、"文革"、乡下进城即是她给笔下人物寻找的特定环境。在这样的"非常环境"下,无论是移民,还是文革中的知青,抑或是进城谋生的乡下人,都遭遇到强大的冲击,产生种种错位和反常,找不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张宏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1):72-7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邱美英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47-50
国内学者对《宠儿》的研究不少,但涉及到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很少。该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运用身份和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宠儿》中三个女主人公:塞丝、贝比.萨格斯和丹芙进行分析,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妇女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汤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63-66,75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展现了为传统男权所压迫的中国传统女性、为美国霸权文化所压迫的二代华裔移民女性和作者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三类人物的命运,在男性话语和欧美话语双重压迫下以"错位的自我"进行妥协与让步,最终自我建构了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7.
从时间和人物身份的角度分析了《劳儿的劫持》的显著特点,从现在和过去爱情的结合点入手,把小说中主要人物扮演的多重身份一一分解,解读了小说中错位的爱情。这种爱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男主人公雅克是劳儿女友的情人,劳儿与他之间的感情是与过去的爱情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了时空的错位。另一方面,小说中人物的角色互相混杂,劳儿、雅克、女友,每个人都扮演多重身份。小说的情节性也很模糊,需要读者重组才能还原出大概的故事,书名《劳儿的劫持》也翻译成《劳儿的迷狂》,而这种情节的混杂十分切合迷狂一词,带有杜拉斯独特的风格,也很符合现代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58
母题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中的错位情感进行母题解读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严歌苓小说的错位情感故事可以提炼出苦难与救赎、放逐与回归和命运与悲剧三类母题,通过对这三类母题的解读可以挖掘出严歌苓小说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对长沙市高校贫困生群体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第二类贫困生”发生了自我认知偏差、态度偏激、行为偏执、人际关系偏离、排斥感趋强等表象特征的心理错位现象。身份认同是影响他们心理错位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浅析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3-48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2.
杨敏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小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8-56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包括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思想认同四个主要方面。在文化认同上,美国经历了从WASP文化、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种族认同上,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种族主义、白人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和政策,其间涉及人种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移民问题;在宗教认同上,美国走过了基督新教主流、基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的道路;在思想认同上,形成了一个从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到统一民族思想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也论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瓦乡人的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变迁兼与罗树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跃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57-61
从理论上说,族群认同与民族识别因族群与民族分别具有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它已由原有的文化表征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可以获得实际利益的象征物。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民族识别工作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可望引起人们对现代中国族群关系演变过程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何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屡见于中国史籍 ,研究者认为黑人早在史前时期可能还分布于中国南部。学界普遍认为南方蒙古人种由蒙古人种与黑色人种混血形成 ,那么 ,在南方蒙古人种广泛分布的东南亚及中国南部 ,过去应该分布有黑色人种。把黑色人种与南方蒙古人种的早期历史综合起来考察 ,有助于认识该地区诸民族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雪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35-37,101
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它具有提升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治理成本等多重作用。因此,在各个年代,统治阶级都将获取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然而,自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政治认同术语产生以来,其内涵、意义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回顾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嬗变。 相似文献
17.
王茂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30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从回族语言解读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十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礼》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是印第安作家关注的共同主题.西尔科结合文化身份的"特性"与"建构"之双重含义,探讨了复兴民族传统和重构文化身份的问题,通过主人公治疗精神创伤、回归部落文明和重温部落仪式的经历,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身份探求的重要性.作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