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很早就把语言看作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达,在中和审美意识规约下儒家在对语言与生命关系思考中奠定了其节制、刚健的基本语言审美要求。儒家讲究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语言也会随着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断中和不断超越显现不同境界。孔子的人生修养历程标示了儒家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生命状态,民族文化、民族生命具有传承性,儒家语言审美也在新时期作家中呈现三重美的境界。文章以阿城、李锐、刘恒、杨绛、汪曾祺、巴金为例阐明了儒家语言审美在新时期作家中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不以艺术论艺术,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艺术精神与理想.这种理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审美、艺术三个互为联系的维度:在哲学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生命建构及其诗意价值的追寻;在审美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相贯通的美的本质、理想、价值的思考及其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融通;在艺术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趣味(情趣)”与“意境(境界)”的标举.这种学说在其孕生的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有着强调艺术(审美)救世、过于倚重精神作用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所倡导的艺术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立场,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它对远功利而人世的中国式艺术超越精神的建构阐发,突出了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思.  相似文献   

3.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人生境界的成就,是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终极目标。孔子一生的历程,就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历程。这是一个不断成熟而又历经艰难曲折的过程。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孔子的思想比他的行为更伟大。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导方针,而且还因为他要行道他要当老师,就必须提出至善至美的要求来,虽然有时他本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思想本身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也可看成他人生的一种实践。也正是这种思想在千百年来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精神生命在生机勃勃地有机地延伸着,终于成就了他理想中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5.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6.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吾与点也’,”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具体阐发了孔子的“吾与点也”的谈话,并明确地将孔子“仁学”的最高境界判断为“自由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在《漫述庄禅》中,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李泽厚对孔子及其人生理想所作的这种把握,似乎与孔子原型不甚吻合。我们知道,孔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复杂,是一种动态结构,从而导致生命形式进入一种难以定向、无从把握的向度.沈从文小说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也由此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1.
<柏子>作为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他笔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本文试图对其下层人民进行关照,来探讨一种没有道德枷锁的人性哲学.这种人性哲学以"人性"统摄一切,"人性"被视为最高的准则.<柏子>中具有特异"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卸下传统道德枷锁后,活得本真而有人性,成为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在当今社会,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理想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自由派作家。他的审美观以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为核心。这在他的以湘西家乡人事景物风俗习惯为题材的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对都市病态社会及人性的批判、否定。但置身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他,再以都市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湘西时,他在这份惊心动魄的美的享受中,又分明感到一份沉重、痛苦与不安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少女形象、水手形象、穷汉形象。穷汉形象是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着力塑造的一批人物形象,"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穷汉们的人生理想平淡、真实,却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命运坎坷不平。他们的人生理想与命运变化的背道而驰触动了沈从文敏感的内心,与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一拍即合,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世界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二十余年的基本文学生涯里,他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我们活到这个现代社会中,被官僚、政客、银行老板、理发师和成衣师傅,共同弄得到处是丑陋,可是人应当还有个较理想的标准,也能够达到那个标准,至少容许在文学艺术上创造那标准.因为不管别的如何,美应当是善的一种形式!”正因如此,他的多数湘西题材小说均达到了相当高的美学境界,以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陶醉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这些作品的审美力量究竟何在?应该如何把握其基本美学风格特征?让我们进入作家笔下的神奇天地里去努力探究这艺术“创造”之谜吧  相似文献   

15.
钱穆从追寻"孔颜乐处"入手,阐发了生生之乐的最高境界之美,在钱穆的人生哲学中,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审美境界,对仁心的践履就是对美的追求,人的生命情趣和价值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在其中体味尽善尽美的人生高境界的乐趣,寻乐就是体乐,可谓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古代哲学家对人生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出发声点,对比儒道两家哲学的不同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庄子哲学是怎样逐步走向与美学的会归的.即以对道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设定和生命一体论原则为支点,提出“心斋”、“坐忘”的人生修养工夫,实现物我的融合与交流,以及生命精神的当下挺举与超越,进达“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也即审美的最高境界.其中,对“心斋”、“坐忘”、“物化”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领会与见解.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废名以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佛道学说为哲学根柢,从独特视角体验苦难人生中生与死的矛盾,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融铸宗教、审美与哲学等多重话语,体现出他对人生乃至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试析徐訏小说世界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识是徐訏小说世界的灵魂和思想内核。他始终关注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意义, 并且努力在浪漫传奇与现实人生之间寻找哲学意义上的、沟通生死的桥梁。生命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救赎是徐訏小说世界蕴涵的生命意识的三个基础, 在此基础上, 徐訏用浪漫传奇故事构筑了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他对生命的执著而严肃的思考, 在不断趋向完善的理性层面, 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主要代表作.小说对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的构造和对淳朴的湘西民风民情的描写,标志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境界.作者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怯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见,<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