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有为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的日本观臧世俊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青年时代就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认真搜集日文书籍。甲午战争之后,他更加注重对日本的研究,并毅然提出“以强敌为师”,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又亡命东流,得以亲眼目睹日本的状况。本文拟就康...  相似文献   

2.
1 9世纪末期 ,中国和日本处在相同的国际环境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和列强的侵略以及相近的国情 ,在分别经历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之后 ,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却收到了不尽相同的结果 ,究其原因 ,在于日本进行较主动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变革过程却被分割为“变器”、“变法”与“革命”三个阶段 ,每一段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演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国人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迫切,维新变法之呼声高涨,遂有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举。戊戌变法虽遭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经过庚子之变,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于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相继上演。但清王朝对将会危及其统治特权的"预备立宪"敷衍、拖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江怡 《江汉论坛》2003,(12):35-38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决定一国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与否。中国、日本同为东方国家,日本明治维新打破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封建包袱,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改革,使日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近代化道路,迅速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旨,虽然引进、模仿西方先进技术,但拒绝从根本上对落后的制度进行改革,而欲从器物层面上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其结果只能是失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必须首先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制度性创新,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连日本人也承认:"追溯源流,说中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良父......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而中国人也以自己的文明历史自居,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东夷"。但是,进人近代以来,中国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加之日本此时亦遭到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人大为震惊,他们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之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国势日盛。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征台、侵琉、征韩的侵略活动一步步扩大和加深,李鸿章对日本"为中国患"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开始从中国地缘安全的切近关系审视朝鲜问题,酝酿实施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策略和近代"均势政策"相结合的新的对朝政策。从劝导到主持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李鸿章意在把列强势力引入朝鲜而令其彼此牵制,以杜绝日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确保晚清中国在朝鲜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已经一百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它如果成功,历史将要改写,中国可能成为日本模式的中华帝国。戊戌变法失败为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开辟了道路,清王朝终于被推翻。戊戌变法失败的征兆,在变法前已经很明显。张之洞撰写《劝学篇》,同康梁划清了界限。陈衍在北京参加会试时就对林旭说:“时局会有变”(《石遗室文集》卷一)。有识人士看到,对立双方力量悬殊,慈禧实权在握,而光绪则徒具皇帝空名而已。辜鸿铭评论康有为“只想通过一个单一的改革行动,仅凭皇帝的一纸‘上谕’来欧化中国。”(《辜鸿铭文集·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不…  相似文献   

9.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当历史悠久而又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还沉醉在自给自足、江山社稷万古长青的梦幻中未来得及清醒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就挟着鸦片和圣经,凭着军舰和战炮闯了进来。近代的中国,就这样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道路。首先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萌发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自强自立的理想。同时也使中国的近邻日本得到了启迪。中国有识之士醒世觉人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的日本维新志士选择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仅以《海国图志》为例,该书的60卷本1847年出版后,1851年即传入日本;其增补100卷本1852年出版后的第二年即传入日本。据统计,1854年至1856年间,日本刊印的《海国图志》各种版本就有20余种之多。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日本平象山(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维新之活剧”。不仅《海国图志》等著作启迪了日本维新志士的思想,而且日本明治维新本身,也曾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它的一种指导思想。可见,  相似文献   

10.
唐永亮  岳永杰 《北方论丛》2004,1(2):116-118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进而促成日本成为一个"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促成这种转变的诸多因素中,武士这一特殊阶层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的文化联系,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日本的思想文化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儒学是日本儒学的渊源,中国佛学的经典也是日本佛学的经典。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善于吸取外邦的文化成就,却成为日本的优良传统。进入近代以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经济文化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以致成为东亚的一个强国。相形之下,中国戍戌变法失败了,后来虽然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除旧开新的历史巨变,而经济文化的进展却依然迟缓。近代日本迅速前进,近代中国迟缓落后,其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王中江同志所著《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正是在一课题上作出了颇为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十九世纪后期的戊戌维新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戊戌维新过程中,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以东邻岛国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效法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并将其与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而来指导和推动己所进行的维新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明治维新观在中国的一次不成功的实践,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中国的一个翻版,戊戌维新是中国式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学习西方出现严重的偏差,导致一度极端脱离日本国情,致使当时日本的思想界陷入极端混乱,并引发了新政府出现政治危机,造成日本现代化“欲速而不达”的结果.但随着“鹿鸣馆时代”的结束,这种偏差也宣告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张荫桓日记》为主线,结合中日两国档案,对晚清重臣张荫桓史实予以探讨.认为张荫桓是我国近代倡导海外华侨教育的第一人;他因劝导光绪皇帝变法而葬身新疆;并对政变后光绪帝要杀张荫桓的传闻予以分析.指出张氏于变法初期,曾积极向皇帝推荐康有为,但面对反对变法势力之猖獗,张荫桓改变初衷,与守旧势力往来密切,并且于戊戌七月扣压皇帝关于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的谕旨,故政变后守旧派"谓张非康党",得以"保其首领."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其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笔者认为,对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拖延了很长一个历史的期。这使得本世纪初叶,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待李大钊踏上日本国土之际,中国的留日学生已经数以万计。按说,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已不算什么奇事,但他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却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17.
谈到现代化,几乎无人不晓。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究竟什么叫“现代化”?迄今以来,且不说常人对其基本含义的理解五花八门,就是在学术界也无统一定见。最常见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这是最早的西方现代化论者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了19世纪现代化的中心内容是效仿西方。解放前我国流行的看法也是这样,当时人们讲洋务、立宪、变法、维新等,就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内容。2.现代化就是工业化。这种观点在东西方都比较流行,它反映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中心内容,因而易为人们所接受。《不列颠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8.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改革被称为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其内容涉及到行政运营、人员削减、组织改革和再编成、强化内阁的综合职能、地方分权等方面。文章描述了战后日本行政体制的特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和内容,探讨了日本行政改革的渐进式道路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军国主义以“在乡军人会”等群众性组织为其社会基础,又与天皇制度、神道、“武士道”精神等紧密结合,在近代日本社会,形成一般极其凶恶的势力。日本军国主义以无休止地对外扩张为其特点。扩张需要征服,征服离不开暴力。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与疯狂,是一切战争暴行之源。日本军国主义企图通过恐怖手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人民停止抵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与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南京大屠杀,以及对中国和东南亚侵略的问题上,进行翻案活动。我们必须对这一危险倾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万历朝鲜役是四百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战争最终虽以正义的胜利而告终,却使明朝与朝鲜由盛转衰,并给女真以迅速崛起的机会.此后,后金取代明朝成为朝鲜的宗主国,形成了新的东亚政治格局.战争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此后以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侵朝的念头,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