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刘冀民,李金河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在我国妇孺皆知,世界一些国家也闻其名。他能留芳于世,自然与他治国安民的杰出才能分不开。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首先...  相似文献   

2.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人格气质综合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故其学驳杂。这样的孔明形象自有其吸引人的天资之美,但之于俗众没有教化的意义。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兴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建构了孔明的儒者形象,从而使其在俗众眼里具有普遍的教化意义,进而影响了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通俗文学。  相似文献   

4.
《杨升庵全集》第四十六条“曹操欲用孔明”中,曾将孔明释作诸葛亮,实为误笔。其实,并非诸葛孔明,乃胡孔明。胡孔明与诸葛孔明为同时代人,前者比后者大十九岁,当时都有名气。胡孔明善书法,《胡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最生动的故事之一。其第九十六回标题的前半便赫然写着:《孔明挥泪斩马谡》。其中描写道:街亭败后,马谡主动去见诸葛亮,且是与王平、魏延、高翔同至。孔明唤其入帐,马谡便“自缚跪于帐前”。听诸葛亮诉其罪,宣布要将其“明正军律”之后,“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也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在这里,不仅诸葛亮执法如山,“形象高大”,马谡也很令人赞叹:明知要砍头,却不畏不怯,主动送上门去,以死明法。这形象,真够“闪光”的了!  相似文献   

6.
诸葛孔明四论谭啸一、历代史论的孔明评价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在古代分为两大阶段。从魏晋至唐代,重在评论他的才德功绩,称之为贤相、名将;宋、明时代,则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视他为“三代下一人”。正如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教授狩野直祯所说:关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正...  相似文献   

7.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8.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9.
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李之鉴(河南师范大学)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明亡之后的第七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携妻将子,四十余口,步行千里,走走停停,渝时近半年,徙来河南之辉县。其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人事档案(包括干部档案、学生档案、职工档案等,)随人走的制度,即一人一生(不论上学还是工作,不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必须有一份人事档案,是终身的。这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研究概述彭建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遇的产物,也是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共有四处用到“绝”字,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在陈绝浪”(卫灵公)“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子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日)大多数论者均认为前三个“绝”字是“继给”或附绝”之意,然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我认为第一个“绝”字,即“子约四”的“绝”字不能作“断绝”讲,何以见得呢?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并为弟子们制订人生规范及做人标准,其中有四条既是他教导学生,也是他自己一贯奉行的准则,这就是: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悬空揣测,…  相似文献   

13.
论诸葛亮多谋善断的文韬武略□唐建华诸葛亮(181—234)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蜀国名相。他的经邦济世奇才,彪炳千古,为世人留下足资借鉴的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中,充分显示了他...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6,(9):18-18
汪勋,字鼎叔,南宋黟县人。 汪勋少时就在家乡以崇尚气节为人所关注,入仕之后,终身不改。嘉定元年(1208年),他由国子监生员出任婺州户曹(主管民户、祠祀、农桑等事务),不久改任淳安县尉(分管地方军事)。后又改授荆门州录事参军(其职责是“皆操纪律,纠正诸曹”,即监察地方吏治)。当时,州府所管的仓库,一向有参与贸易以取利的惯例,但是,惟独汪勋不肯接受这种钱物。又改授广西检法,兼任提干(皆为属官)。  相似文献   

15.
郑遨的生平及创作翟传增生平与思想郑邀,字云叟,因避唐明宗(后唐.李直)庙讳,以字行,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北)人。《旧五代史》称其为南燕人。南燕是晋时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得据滑台(今河南滑县治),称燕王,史称南燕。《新五代史》卷三四说,郑邀“天福四年...  相似文献   

16.
一最近偶然重翻“三国演义”,看到第四十六回写赤壁之战前,周瑜和孔明二人不约而同地提出用火破曹,以及第四十九回讲孔明祭风,不免引起一点感想。孔明“借箭”之后,周瑜邀其入帐共饮,说思得一破曹之计,欲求教于孔明。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在全书120回中,他迟至第38回才正式登台亮相,又在第104回就因病死而退出了小说正式描写的范围;尽管在汉末至晋初这一百多年里,诸葛亮在政治舞台上实际只活动了二十几年,《三国演义》也只写了他自27岁初出茅庐到54岁星陨归天这27年间的事迹,跟百余年相比,不过四分之一。但是,正如许多论者正确指出的那样,诸葛亮是这部煌煌巨著实际上的主角:“三顾茅庐前群雄纷争,是前奏,替孔明的主戏布置气氛,……待他一死,兴味索然,那种收场是快速而潦草的。似  相似文献   

18.
一、楚辞中的外来文化影响沈括在其学术巨著《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楚辞·招魂》尾句皆曰些(苏个反),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些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诃’也。(萨音桑葛反,无可反,诃从去声。)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①至近代...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孔明遣马谡守街亭 ,从前因上说是理应而且只能如此 ,从后果上说是种失误 ,旨在颂孔明的严以律己引咎责躬 ,而非咎孔明的用非其人。仲达之抗击武侯 ,是以“谨慎”对“谨慎”,汉魏六朝的士大夫皆精通音乐 ,“武侯弹琴退仲达”,你弹我听 ,实乃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战 ,而“两智相遇 ,勇者胜”,所以“空城计”乃千古绝唱。由于“孔明挥泪斩马谡”一则写出了孔明之自责非伪 ,一则写出了马谡之坐法难宽 ,遂使孔明摆脱了以往来自史家的左右非议 ,将之塑造成为以“法”治国、以“仁”律己、外法而内儒的千古贤相。这三个故事合则为一 ,展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乃大智大勇大德的圆融 ,从而也就使之成为如同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戴震(1724-1777)字东原,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不但在哲学、音韵、训诂方面有重要贡献,而且对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亦造诣很深,成为一代考据大师,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逝世后埋葬在今日商山乡双桥村境内的几山头,“龙飞嘉庆十八年岁次酉仲冬月”(即1814年)虽时隔19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