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联合国对伊拉克国际制裁已持续10年。近年来,伊拉克开始调整解禁战略,加大了反制裁的力度,广泛改善与地区国家及俄罗斯、法国等大国关系,加快重返国际社会的步伐,其外交处境明显好转,国际制裁出现某种松动。但鉴于美国“遏伊倒萨”政策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其解禁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2001年,尽管美国采取了所能采取的手段对伊拉克进行制裁,但在伊拉克相应的应对措施的反击下,只能以“失败“两字作总结,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拉克制裁和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美国新政府在如何处理伊拉克的问题上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3.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采用武器核查、禁飞区轰炸、石油换食品计划及分化伊拉克盟国等手段,想方设法对伊进行制裁,使伊拉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伊拉克针锋相对,在国内国际采取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反制裁斗争并取得成效。阿拉伯国家因形势变化重新分合。从当前看,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尚须时日。伊拉克仍存有不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2003年美国入侵以来,伊拉克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四化,即越南化:美国陷入在第三世界长期战争的泥沼;黎巴嫩化:统一主权国家走向解体;波黑化:大规模的种族清洗;阿富汗化: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四化反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连续性以及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5.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爆发至今已三年,但学界对其进行的深入探讨实际才刚刚开始。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略构想由来已久,并经历了从“遏伊倒萨”到“打伊倒萨”的过程。由于师出无名,这场战争始终存在着合法性危机。美国在不对称性战争中虽赢得了胜利,却最终使伊拉克丧失了和平。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奉行亲美立场的伊拉克库尔德人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伊战后,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标志事件,2011年美军撤离伊拉克为重要节点,美国的伊拉克库尔德政策可以分撤军前和撤军后两个阶段。随着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的恶化、伊朗支持什叶派力量的力度加大、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沉浮和美国中东战略的收缩,美国不断调整对伊拉克库尔德政策。该政策是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是美国将其作为维护中东霸权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依托。近年来,随着伊拉克国内反美情绪的高涨、伊朗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叙利亚局势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美国根据中东局势变化和战略利益需要持续调整库尔德政策,伊拉克库尔德人仍将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棋子。  相似文献   

8.
2003年美国入侵以来,伊拉克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四化,即越南化:美国陷入在第三世界长期战争的泥沼;黎巴嫩化:统一主权国家走向解体;波黑化:大规模的种族清洗;阿富汗化: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四化反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连续性以及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伊朗战后对伊拉克的政策主要是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消除和伊拉克的传统敌对关系,协助伊拉克建立国内的秩序与安全,建立和什叶派的密切关系,并维持各种族和宗派在伊拉克权力机构中的力量平衡。同时,伊朗还通过与什叶派的联系积极影响伊拉克的内部事务,阻止美国利用伊拉克作为一种催化剂推动对伊朗政治制度的改变,甚至利用伊拉克来威胁伊朗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伊拉克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近4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600万伊拉克人,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3%,库尔德人约占21%.伊拉克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494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定量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间多在一周以上;实践单位偏重大城市中的私营企业;实践内容多为协助管理和学习技能类;绝大多数实践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表现比较满意.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需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of the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building a system of foster care and family placement in Bulgari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at risk, especially that of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 some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here, which could help and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a system of foster care. The short Bulgarian experience in this sphere, which took place first in the early 1940s, and subsequently after the democratic reforms in 1989, has bee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nalysis, and is proof of the responsibility Bulgaria has taken for establishing a sound working system for children's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