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究竟是“无为”的“花瓶”?还是“有为”的企业决策者之一?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在新《公司法》和相关法规的保障下,在各方怀疑与争议中不断推进,开始拨云见日。  相似文献   

2.
“无为”是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事,让事物按自身规律自行运转。但自行运转时间长了,同于己的事物会发展,异于己的事物也会发展,“良”与“莠”同时壮大,壮大了的“莠”必然造成管理中的障碍。另一方面。“元为”是决策权下移,下移后的决策自然从决策者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让其长久做出有利于全局的决策。因此.为“无为”.必须先要“有为”。在“有为”确立的前提下。为“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很多评论者都基于现实的功利角度去认定张爱玲的创作动机,这样的认识未免狭隘。通观张爱玲的一生,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来看,无论是小说、电影剧本还是散文,张爱玲始终都是秉持自己之然,有为之无为的思想,以理性和智慧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民营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战略选择,在综合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民营经济对外投资的“火箭助推”模型,并结合目前形势给出了民营经济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认为民营经济通过对外投资中的学习与创新,最终要向建立世界品牌努力,实现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变得更为透明,民营经济若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出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利用互联网探索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存在领导层网络意识淡薄、难以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构建网络平台能力差、与合作企业之间存在信任短板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平台利用上缺少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并且抓住机遇,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努力构建网络信息中心平台,提升民营企业互联网接入水平,政府也应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晁错的改革思想,并对晁错的“削藩”改革及失败被杀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认为晁错的改革影响深远,具有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是汉王朝由“无为”转为“有为”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无为”之“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以“有”的形态存在并处处在生活中扩张的法律是相当危险的,既无益于秩序之维护,又无助于正义之实现。好的法律,不能仅仅只以“有”的方式存在,更多的是以“无”的方式存在。“有为而治”也是法律“父爱主义”的极端化,出于追求自由的本性,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领域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大部分领域属于自主选择的私人空间,法律对这部分领域是“无”为。只强调法律的“有为”而忽视法律的“无为”,势必造成法律与自由的对立,只有在强调法律“有为”的同时又重视法律的“无为”,才是对法律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法律保障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有为而进无为而治——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内容可以用“有为而进,无为而治”加以概括,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任人举贤、简政宽民等行政方略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内容是贤人政治,因而他极力主张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对于政府的行政过程和行政方针,孔子主张“居敬而行简”,抓大体,不烦琐,而简政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宽民”,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是“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与庄子的“无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庄子的“无为”有严重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而孔子的“无为”则是通过“有为”的政治方式而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2.
在道家政治哲学中,对“有为”之治的反省构成了理解“无为”政治的重要参照。《老子》文本在“无为”与“有为”的对举中给定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基本架构,并且描述了由多种为政方式构成的逐渐衰坏的阶次。王弼在继承这种思想的同时,对原本语焉不详的各种为政方式做出了具体描摹。王弼解释了各种“有为”之治的施政手段及其治下的状态,进而将“有为”的弊端提炼为“物不具存”与“物失其真”。在“有为”之治下,“伪”与“失真”是普遍存在的,而伪善的产生在根本上源自君主“有为”的偏私以及由此造成的“物不具存”。王弼将“物不具存”“物失其真”的问题,与为政方式的退变阶次结合起来考察,完整地勾勒出政治运作及其退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眼”、“眼睛”表示眼睛义位的始见年代、“眼”与“目”不复区别始于何时、“眼”取代“目”始于何时,学者们见仁见智,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眼”表示眼睛义位的始见年代应为战国时期,“眼睛”表示眼睛义位首见于汉代,“眼”与“目”的分别不复存在的时间应当推迟至宋元以后,“眼”在口语中取代“目”应当始于隋唐。  相似文献   

15.
从"全能政府"到"无为而治"--论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要求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现代城市“管理”的多义性与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密切相关。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代城市管理中的“善治”应是强化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与扩大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的统一。“无为而治”是以“无为”之形而行“有治”之实 ,是“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反腐工作的背景之下,对“吃空饷”行为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吃空饷”行为总体上包括三大类型:在编在岗吃空饷、在编不在岗吃空饷和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针对其中一部分确属违规违纪的“吃空饷”行为,通过公务员法予以行政处分合情合理。但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同时又具备刑事违法性的特定“吃空饷”行为,应当引入刑法评价机制,根据行为的不同表现方式,分别以贪污罪、诈骗罪或受贿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村一品”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资源单一利用打破生态平衡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防止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阻却,应当对“一村一品”战略内容进行完善,实施“一品为主,多品兼营”的更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中,除了通常意义上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还存在着大量地方法制理论所关注的“小制度”。这些“小制度”有多种存在形式,包括民主恳谈、阳光村务、“一事一议”制度等。它们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政府的理性设计,而是在不同时间和领域中,互相独立的多重过程互动作用下自生自发的。农村基层“小制度”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培育、推进“小制度”的成长,分析研究这些制度如何在基层发挥作用,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语言中一般都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颜色词,这些词除了表达自然界中的色彩外,还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红”与“黑”是汉俄语中两个意义比较丰富的颜色词,他们的文化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别。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红”与“黑”文化意义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