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对吉林省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机制的引入,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且使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和谐的后果恶劣且持久。近两年吉林省针对家庭暴力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条例,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规定与解决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忠勋 《理论界》2003,(5):74-75
长期以来,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着力解决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这一问题似乎只在20世纪末以来凸显出来,是因为在过去被其他问题如战争、经济等问题所掩盖,是一个地道的历史问题,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逾变复杂化而已。本文着重就家庭暴力概念、渊源、性质及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进行探析并求教于国内同仁,以求其是。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由婚姻或亲密关系,血缘和法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家庭暴…  相似文献   

4.
父母"管教权"掩盖下的家庭暴力——兼谈亲权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亲权制度中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权,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管教权”掩盖下,侵害子女人身权益,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对此,文章解释了父母管教权的含义,分析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介绍国外亲权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亲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问题的三个层面与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问题不同于多元文化主义,它关注的是差异中的相同性是如何被想象和建构的问题。它具体体现在社区、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上,并具有差异性与相同性的内在张力。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必然会有不止一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争议,因而,必须有一些共同框架,可以在其中协调不同的观点、信仰和利益的尖锐冲突。这种框架也不能是简单地由一个群体代表大多数和全体的框架———这是过去欧洲中心主义同化作用的框架。一个群体或共同体特定的和特殊的差异性,不能在无视所有其他人所确认的特殊价值观念的背景下得以确认。这需要我们超越现存的政治话语的传统界限,在它们现存的备好的答案之外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福赛特世家》这部三部曲通过描写福赛特这一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爱情与生活故事 ,反映了维多利亚王朝的“繁荣、衰落和结束”,抨击了当时英国上层阶级的福赛特主义。福赛特主义是有产阶级的阶级本性 ,它主要表现为这个阶级的财产意识 ,它的占有意识 ,及猎取钱财的欲望。福赛特家族的人把一切都当作财产来对待 ,并把他们的一切兴趣都同他们的财产意识联系在一起。福赛特人的财产意识和占有欲使他们的家庭关系成为金钱关系。福赛特家族的这种思想意识代表了整个上层阶级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赵晓红 《北方论丛》2007,(6):149-151
家庭暴力是世界性社会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如何根治这一"家庭癌症",学术界见仁见智。然而,无论是舆论监督,新型家庭道德观的建构,还是道德伦理约束,都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和法制的完善。在"反家庭暴力法"这一国家立法尚未出台之前,治理家庭暴力需要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如《婚姻法》、《诉讼法》等),挖掘现有法律资源的潜力,使治理家庭暴力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在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基础上,应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经验,尽快建构"反家庭暴力法"体系已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陈琳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76-77,80
本文意在从黑人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探讨艾丽斯·沃克小说《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即黑人女性为了追求自我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暴力,是人类不平等和不文明的行为,是导致家庭不和谐或破裂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既是保障家庭暴力受害者人身权利,实现人人平等、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角度对严重破坏家庭关系行为的家庭暴力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通过走访、座谈、抽样调查、汇总和分析全省县以上妇联两年的家庭暴力投诉数据、列举触目惊心的案例等方式,从社会学角度对我省家庭暴力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三部门迅速得到发展.西方国家福利多元化的经验说明第三部门对我国社会保障发挥作用是可能的,而克服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缺陷则必须要求我国第三部门的参与.当前我国第三部门对社会保障主要在补充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标法自1982年颁布、1983年实施,20多年来在保护商标专用权、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公平竞争与商品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此,有必要简短介绍现行商标法的颁布和两次修改,以及此次商标法修改的背景、缘由,并对修改的内容加以思考,以期对商标法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实用艺术作品1具备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构成要件,在我国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关于实用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存在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实用艺术作品在我国应作为何种作品类型受到保护,二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为实用艺术作品。著作权法应该将实用艺术作品列为一种独立的作品类型,并尽快在立法上明确实用艺术作品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杨善长 《晋阳学刊》2014,(5):135-140
在隐名出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上,《公司法解释三》区分内部法律关系与外部法律关系,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整规则。在内部关系上,根据"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实际出资人是股权的最终归属者;在外部关系上,依据股东名册记载和工商登记的内容确定股东资格,实际出资人的身份"转正",必须受到其他股东同意权的限制,笔者认为,此限制应当和股东对外转让股权适用一致的同意权比例标准,即"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根据外观主义理论,并基于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特殊法律关系,名义股东应与实际出资人就瑕疵出资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家庭暴力,特别是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性别异化的结果,社会性别角色的固定化是主要根源,父权制是最终根源。马克思对异化的扬弃是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分工来完成的,因此,根除和减少家庭暴力就必须消解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扩大女性的政治参与权;增强女性防暴能力,同时,加强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死者肖像保护的规则,最早是通过人民法院在这类案件中的裁判确立的,后来被司法解释部分吸收,形成了明确承认、保护死者的肖像权,同时保护死者近亲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思利益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死者肖像权中的财产价值逐渐受到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保护.在比较法中,死者肖像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在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有益做法.我国应该在继承中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比较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坚持直接保护的方法, 坚持一元的保护模式,规定部分权利能力制度,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的具体期限,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请求权的主体,规定死者肖像财产性部分的保护规则.  相似文献   

16.
种族主义是纳粹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纳粹政权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这些被害者,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吉普赛人、残疾人或身体有缺陷者而惨遭屠杀,这是纳粹政权邪恶本质的典型体现。纳粹的《绝育法》在纳粹种族政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纳粹种族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在纳粹《绝育法》实施过程中纳粹运用了种种手段来实施其种族计划。通过对纳粹《绝育法》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纳粹政权的邪恶性。  相似文献   

17.
顾玮 《东岳论丛》2006,27(4):110-113
透过《作女》“时尚化”的外表,我们发现:张抗抗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批评文本,又表现出对二元对立性别模式的警惕和摒弃,作家以女性话语的重要实践,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两性废墟”上完成了理想两性文化模式的大胆想像。  相似文献   

18.
19.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其生所著的<域外送达制度研究>是我国有关域外送达制度的第一本专著.该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主权观念的理解偏差和效率低下构成了我国域外送达的核心问题;送达的直接功能为通知当事人的诉讼进展与程序保障,送达性质并非完全属于司法职权行为;我国应该转变观念,构建司法职权主义与当事人送达并行的双轨送达体制.该书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系列在革命叙事的主流之下涌动着圣经叙事的潜流,集耶稣意象、小资情调于一身的陈文英代表着人道话语中的基督话语,她与代表革命话语的区桃建构起周炳的人生选择,尽管主张博爱的基督话语最后都被革命话语所裹挟,但却在"十七年"文学语境下抒发出独特的声音。而两种话语在文本中的悄然并置与复杂博弈也呈现出作家的徘徊心态和多种话语的纠缠迎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