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明孔 《文史哲》2004,(6):79-85
我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这既包括其自身(这些特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与近代企业之间的不同。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为: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二、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四、合伙制具有近代企业萌芽的某些特征;五、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六、工匠的身份变化比较大;七、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相似文献   

2.
彭南生 《江汉论坛》2007,1(9):98-107
"九一八"事变前,以织布业、缫丝-丝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手工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工具的改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村手工业产品产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外市场迅速扩大."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沦陷区市场丧失,生产基础遭到摧毁性破坏,乡村手工业从技术进步的、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半工业化生产向一般商品生产、甚至向自然经济退化,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良好发展势头被迫中断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近代湖北乡村棉织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认为阻碍湖北乡村棉织业半工业化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机器制造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外部推动力量的缺失.以湖北为典型的内陆农村手织业中传统生产方式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中国近代农村手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及其差异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南生 《江汉论坛》2006,3(10):62-69
欺诈行为是近代乡村手工业中广泛存在的丑恶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在全面梳理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欺诈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文章认为寻求短期利益动机的驱使、残酷的市场竞争与商人的过度剥削、有效管理的缺失是欺诈行为产生的显性原因,社会转型时期诚信意识的弱化与少数商人道德的败坏是其文化上的隐性根源。欺诈行为是造成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衰变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郝锦花 《河北学刊》2003,23(2):184-188
文章从"新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清末民初乡村社会现代化受挫的原因,认为近代"新学"教育体制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加剧了乡村社会矛盾,拉大了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这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城市经济史研究而言,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特别是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论广西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宾长初历史跨入近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分离,手工...  相似文献   

8.
按大历史断代和工业化主体的不同,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依次呈现为清中期以前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共同发展,晚清与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化过程中洋务企业与乡村半工业化的并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的双翼腾飞。其特殊性在于国家主导的城市工业化与农民兴起的乡村工业化并行耦合,共同推动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研究偏于宏观而对基层尤其市镇经济变迁的研究则相对就少了.这个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个江南市镇--浙江湖州市南浔镇--经济在近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江南乡村经济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与轨迹.文章主要分析南浔的富商即"四象"在南浔近代经济变化与发展的角色.主要结论是:该市镇的经济在近代的变化表明,一方面传统商业性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兴衰与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密切相关,而这时的贸易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了,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市镇产生与发展,打下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结构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0.
"行政国家"与经济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对经济自由权的保障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目标,即使在"行政国家"背景下,经济自由权也不会被社会权所取代.出于协调经济自由与社会正义的需要,现代法律正在产生着许多新的与近代法律不同的制度.为了保护经济自由,我国法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乡村店铺不仅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多元化交流的窗口,也是近代乡村经济运行的基本载体,反映着近代乡村发展趋向,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基础地位。民初山西兴县乡村店铺门类众多,甚为繁荣,且具有地方特色。文章通过对民初兴县乡村店铺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初步探讨,认识乡村店铺在当时发挥的社会功能,并分析此时期制约乡村店铺发展的原因,进而为当代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展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藉此可以探视"乡土中国"的生存本貌。现代文学文本中的民俗风情呈多样展开态势,诸如观照暗陬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的"乡村风情",描叙"古老"和"现代"都市的"都市风情",探究神秘原始世界的"边地风情",表现在近代文明大潮中蜕变的"沿海风情"。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昭示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提升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孟玲洲 《兰州学刊》2014,(3):44-48,120
在近代济南"低度工业化"局面下,城市传统手工业依靠"低度工业化"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依据工业化的结构来调整行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与现代工业形成产业互补关系,寻找生存空间,并且注意吸收工业化所提供的优势资源,来改变自身的相对落后性,经历了技术上的现代性转变,逐渐向机器工业过渡。在工业化的多重刺激下,城市传统手工业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适应与创新是其生存之道。这体现了近代城市手工业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不能用保守与落后概而论之。城市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反过来对近代工业化的推进产生了积极作用。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手工业所提供的资源。在一定的地理与市场空间下,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謇与南通近代城市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南通既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模式,也非由外贸起因进而发展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的模式,而是以乡村家庭手工业为依托,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的工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化的。从“一城三镇”的田园城市格局、“以工兴城”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全方位、立体形的城市建设思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南通的近代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步步加深,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面广量大、与国计民生关系至为密切的棉纺织手工业的状况格外引人注目.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鸦片战争后汹涌而来的外国棉纺织品冲垮了中国的棉纺织品市场,摧毁了传统的棉纺织手工业生产,造成了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衰败和破灭.这几乎已经成为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入,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沉沦观"和"停滞论"的学者有所减少,而论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近代以来,尤其抗日战争前的华北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低估倾向。其原因是缺乏整体史观的认识,未能把区域研究和全国研究结合起来,把短时段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把个别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因此,当下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应坚持整体史观,全面看待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进行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17.
甘肃近代工业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封建经济迅速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有着各别的自然环境和其它特殊条件,封建经济的瓦解和近代工业产生、发展的步伐不尽一致。我们甘肃,总的情况虽然同其它地区一样,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的制约,但因僻处西陲,交通梗塞,文化落后等因素,又产生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储丽琴 《学术论坛》2008,31(2):137-141
20世纪初期,包买制在我国乡村手工业尤其是若干手工业经济区中广泛存在.它是20世纪初期市场机会的扩张所诱致的制度变迁的产物.由于它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工业生产中的技术、资金、品控和销售等重要问题,从而推动了20世纪初期农村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随着市场环境的逆转,包买商制出现衰落,近代中国农村工业也由兴盛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晚清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是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起点.作为晚清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手工业有着诸多的变动因子,但最为主要的当属商品化的发展、商路的变动、商人的助推和政府的倡导,以及特殊的军事需求等.这些变动因子相互作用,既阻碍了彼此的变动,但同时又促进了湖南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民族手工业及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近代多民族国家的构建、近代中华民族的构建及近代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消极影响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