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关于伍锡学先生的独特诗歌语言和诗歌风格,是继聂绀弩先生而后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散发着一种江天野地的泥土芬芳,而且洋溢着一种赤膊锻剑的正气豪情.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对其语言风格进行过评述.[1-4]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曾巩的山水诗、咏史诗、咏物诗,论证了曾巩的山水诗抒发了自己想要弛骋沧海、追寻理想、奋斗不止、求索不息的壮志豪情和壮志难酬转归自然的心情。他的咏史诗皆借凭吊古人来抒发现实人生的诸多感慨。他的咏物诗则从咏自然现象,树、花、果等,在平凡中见新意与真意。最后总结了曾巩诗歌的三个特点:含有议论化,具有民本思想和努力追求哲理,概括出曾巩诗的16字风格。  相似文献   

3.
罗鹿鸣诗歌写作中,青藏高原不仅是他诗歌的重要场景,也是他诗歌力量的隐形支柱。2012年以来,他重新写出了一大批高原题材的诗歌,它们形式单纯,意象清晰,气息通畅,其早年的尖锐与激越逐渐淡去,代之以诸多蹊跷的形而上意味和从容,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困惑与意义虚无。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延清诗风的嬗变与其人生境遇和心态变化息息相关。早年,延清身居闲曹,无法实现事功愿望,徘徊在仕与隐两端。出于仕隐矛盾心态,延清一面利用诗歌营造"朝隐"境界,诗风从容和雅;一面又为仕途受挫感到苦闷,诗歌呈现出外似豁达而实则幽怨的风貌。庚子事变期间,延清困处北京,目击乱离,心态一变而为忧国忧民,诗风也悲愤激烈。光绪三十年,延清虽升授翰林院侍读,但仍难以实现济世抱负,心态随之变得低沉,诗风沉着悲慨。光绪三十四年,延清出使外蒙古。此行令延清心态趋于乐观向上,诗风主要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沉雄;二是奇丽。清廷覆灭,延清成为遗老,内心充满亡国之痛,其诗感慨时事、吊古兴怀,弥散着浓重的亡国气息,诗风悲凉凄婉。  相似文献   

6.
王维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有些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有些则是表现了他对女性之美的欣赏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这些女性意象的存在不仅表明了王维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和内心精神的健康活泼,而且对构成王维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发挥了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与三曹诗歌传世的数量虽然不多,却诸体兼备。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它们不但种类丰富而且意蕴深厚。它们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图群,拓展了诗歌的题材,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品味这些“动物”的审美意蕴,我们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对落寞仕途的失意、建功立业的渴求、游子思妇的孤独、身居乱世的忧惧和人生短暂的喟叹以及行乐游仙的向往。这些情感互相交织在诗人的内心中,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入口。  相似文献   

8.
(诗歌“理”“趣”的成因) 诗歌“理”、“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前面列出的一些观点,均属诗歌“理”“趣’的宽泛内容。因为诗为心声,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社会人生的感慨。我们在欣赏各式各样的优秀作品时,也就自然受到诗歌内容的感染和理  相似文献   

9.
从容真好     
王延群 《老友》2008,(3):1-1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乱云飞渡中劲松的从容,令人钦佩和赞美。人生需要从容,淡然宽怀看春秋。一位明星说得好:"大红不骄纵,冷落也从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当你驾驭生命之舟行进时,遇到滚滚激流或惊涛骇浪,这就需要从容把舵,战胜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著名文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的著名陇籍作家。他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这千余首诗歌或指摘时弊,揭露社会黑暗,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或反映战争的惨烈,徭役和赋税的沉重,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或流露对封建统治者的失望和人生不如意的感喟与伤怀;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祈愿和远大抱负。内容十分丰富,其现实主义精神在明代无疑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李梦阳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特色:复古诗苍劲凝重,气象开阔;古乐府神韵飞动,飘逸洒脱。李梦阳不愧是理论和创作都有建树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专业性强而又广受欢迎的诗歌选本,在序言中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诗歌选与不选的标准,对那些未能入选的诗歌名篇似乎尽到了说明之意。但对于《正气歌》这样在诗歌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篇章,先生却坚持不肯选入,则显然是因其有着不可原谅的缺陷。本文从钱钟书先生给《宋诗选注》责任编辑弥松颐先生的信谈起,从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上对《正气歌》未能入选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祖远 《社区》2012,(14):18-18
1919年。田君亮等一批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因久慕章太炎先生盛名,特地在上海拜见了他。 田君亮年轻气盛。颇为自负,见面即问太炎先生:“请教先生。人生要怎样才不辜负一个我?”太炎先生环顾左右.笑曰:“这是个大问题。古今思想家、政治家所见不同。”他反问田君亮。“你是否以为人生要当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才不辜负一个我呢?”接着,太炎先生深有感慨地说。“你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大英雄、大豪杰都不是自封的。  相似文献   

13.
薛逢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算不上大家和名家,但也算独具面目的一个.薛逢诗歌艺术看似不名一状,难测其端:诗歌风格豪放与英逸交错,诗歌感情基调沉郁与雄浑间杂,诗歌语言浅俗与精警并存.而在其思想和心态表达上:盛世理想主义情怀中渗透衰世感伤,关中士族辉煌自傲中渗透没落烙印,岁月人生反复感慨中渗透个人忧愤.从中可见盛唐的理想主义、中唐的通俗化向晚唐的怀古伤今倾向的转变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薛逢的诗歌艺术形式和思想心态是盛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标本,也是时代由盛而衰和诗歌变向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现存诗歌98首,其诗歌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21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一中唐音系相吻合,但是偶有出韵之处。李世民诗歌用韵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隋一中唐音系,特别是初唐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辛亥诗抄     
《源流》2011,(19):30-39
诗言志,诗纪史。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革命家和诗人们都自觉地把诗词当作革命的鼙鼓、战斗的号角,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代革命诗风。这一时期的诗歌虽说多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并非全部是革命的战斗檄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斗争,在时代的漩流中,所有进步人士都为着中华的复兴而上下求索。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写对革命的豪情,对敌人的仇恨,对牺牲战友的哀伤。  相似文献   

16.
电影《杯酒人生》里,男主人公迈尔斯对葡萄酒的熟悉与痴迷,令无数人燃起对葡萄酒的追捧。葡萄酒本身,就如同这部电影一样,有着精致的悠扬,仿佛午后的阳光,从容绵长。最美好的休闲之旅,莫过于去一个有着无边葡萄园的酒庄,尽情地品上几杯,人生百味尽在其中,且行且沉醉。  相似文献   

17.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及家族传统的熏陶,诗歌讲究结构的安排,注重用典和变化句式;由南入北后,又受到北方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多抒写人生感慨、家国之痛,作品的情调以悲怨为主,具有景象浑融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颜之推现存的五首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诗歌在南朝文学轻逸秾丽、用典繁复、哀婉缠绵与北朝文学质朴无韵、豪放劲爽、苍凉悲壮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多样的叙事手法、明丽典雅的语言风格、哀而不伤婉而不靡的诗境等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对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的访谈录。屠岸先生几十年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丰硕,成就巨大。在访谈中,屠岸先生就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翻译作品的选择、诗歌翻译的策略和精髓、诗歌翻译的"真"与"美"以及翻译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对有志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相似文献   

20.
写心贯穿了曹寅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这种表达个体人生感受的诗歌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个性。曹寅的写心诗虽无下层布衣寒士浓重的哀情,然其抒发人生之困惑、仕途之忧惧,却与一般的落拓文士有共通之处,体现出他真实的心迹:由外在行役之苦的感慨,到内在仕途忧患的抒发;由对君臣、主仆关系之本质的体悟,到闲雅生活中心态的调适。曹寅的写心诗也为家族后人曹雪芹创作小说《红楼梦》提供了特殊的家族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