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其不断增加的暴力元素是观众的消费欲望被点燃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天然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中。在不同类型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表现不但有强弱之分,而且呈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更是表达创作者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之手段。以主流商业类型电影为文本分析发现,暴力元素在不同类型影片中分别有客观再现的写实表达、浪漫抒情的写意表现、戏谑娱乐的后现代式解构以及非常态的视觉冲击展现等四种表现方式。同时,暴力元素负载着解释暴力产生的动因和反思人类暴力本性等等严肃的社会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暴力作为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在新时期小说改编电影中广泛存在。暴力在电影中很难避免,究其原因,涉及人类的快乐本能、电影的视听本质、消费的刺激等诸多因素,新时期小说改编电影在宏观上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强权暴力型和黑帮争斗型两类。但暴力本能的张扬必须受伦理道德的规约,否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电影改编中应对暴力元素采取相应的缓释策略,如区别动作与暴力、拒绝对暴力的夸张与渲染、重视电影的终极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本身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产物。以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昆丁·塔里迪诺的经典作品,从其作品的题材、内容、手法、技巧、元素、风格等各个方面,分析消费暴力与暴力美学、消费幻觉与破碎结构、消费标签与杂烩情节、身体消费与人物调和之间的关系,反思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引申出对于当今中国电影行业消费现状和受众消费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暴力成为当代电影中出现最频繁的元素之一,暴力的表现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体现了创作者的意图。笔者从电影音乐的角度探讨音乐在暴力表现中的作用,并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暴力的场面对音乐本身所起的反作用,试图从深层心理和接受层面探讨两者相互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盘点近年的国产商业大片令人喜忧参半。可喜之处是继2002年《英雄》诞生之后,经过电影工作者数年的不懈探索,2006年《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赢得空前高额的票房收益,既表征了其商业的成功和艺术的逐渐完善,又能指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初步成熟;可忧之处则在于两片皆有忽视影片必须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而将色情与暴力当成最大卖点之嫌。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估其题材选择、立意构思以及摄影、构图、色彩、音乐等视听元素的成败得失,以为促进这一商业电影类型的继续成熟和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商业娱乐电影已经明显表现出媒体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电影文本内蕴上的故事消费,电影形式表征上的符号消费,电影受众指涉上的消费与沉醉,以及意义、快感与文化认同上的倾向性与完形。商业娱乐电影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受众培育与引导、塑造,并非以暂时性的受众需要的满足为终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武侠电影暴力美学的渊源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追求,其目的是消解暴力。受中国传统文学中暴力表达及暴力与侠义共存的江湖文化的影响,当代武侠电影显示出鲜明的暴力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暴力的神圣化、伦理化,暴力动作的舞蹈化,暴力的浪漫化,暴力的喜剧化。当今电影创作有渲染暴力的趋势,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美学意义讲,这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不仅局限于纯暴力,更多的是用暴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给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并起到传播和引导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电影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电影业是以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对电影的消费已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因此“色情”、“暴力”就成了美国电影的主要内容。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给美国的电影制造商们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电影的消费方式同时构成了美国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美国政府的一种“愚民”策略。这就是美国电影艺术性不强、内容腐朽、无法承载人生使命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不断在"他者"凝视下产生了一种常态式的自我"内化",不断地接受消费文化的规训,逐渐在对过去主旋律电影的改变中成为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获得多重文化认同。但随之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无意识、身份的丧失与暴力等问题不断地冲击着新主旋律电影,促使新主旋律电影在自我"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与自我同一性相悖的符号"异化",让自身在这个作为消费商品符号来实现身份认同的社会体系中,在对其所代表的中心文化不断消解与建构过程中进行了重建。  相似文献   

12.
席格 《南都学坛》2014,(4):46-50
消费文化语境中小说的电影改编,愈加重视利用各种元素以实现商业价值,而相对弱化了对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追求。从《盗官记》到《让子弹飞》的改编,通过创意的影像画面、戏谑调侃的对白、戏剧化的情节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化需求;重构的英雄观念、博弈的政治观念、费解的影像隐喻及对现实境遇的关怀,则是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呈现出鲜明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影片精彩的故事重述、良好的市场效应以及争议的文化内涵等,从编剧体制、改编模式与评价准则、商业与艺术融合等多个层面,对当下提升小说电影改编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吴宇森电影“暴力美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电影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电影长廊中蔚为大观的一类,而吴宇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为人们呈现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暴力美学电影。探寻其暴力美学电影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应该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起,市场经济就将广告带入到中国大众的生活中,女性的"美丽",已随同电视广告成为大众消费的一大内容.然而,作为市场手段,广告所推销的"美丽"概念,实际上是商业营销精心打造的消费"诱饵".本文用美国妇女百余年来在广告话语中的"遭遇"论证了"美丽"在市场行为中的暴力性质,并揭示在"美丽"这一暴力话语的抑制下,女性掉进了陷阱--复归父权制为"女性"规定的"本位",被动地接受消费市场的支配原则,成为商业和经济制度的牺牲.作者批评了国内的同类广告,指出通过套用西方世界发明的"咒骂"、"恐吓"、"羞辱"等元素,商业广告中的女性,犹如木偶,失去了自己的语言、表情、感知、情绪,成为纯粹的工具符号.作者警告谨防广告将目标群体指向儿童,因为相对女性,儿童更脆弱.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金基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韩国导演,惯用性、暴力、死亡等残酷主题拷问人性的善与恶,被许多人称为“暴力大师”、“情色大师”。近年来,他的电影在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某种转型,温情元素日益明显,日渐被韩国主流社会和观众认可。因此,对金基德电影风格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其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就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的商业和文化逻辑推动中国电影专注于符号价值的生产,形成了新的美学形态和营销理念。在大众媒介帮助下,围绕电影的符号消费,一个个具有独特气质的排他性文化团体建立了起来。符号价值冲击着中国电影的大众属性,造成了电影文化生态的失衡,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公平。现实主义电影以内容为王,提供共通的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暴力"和"美学"能否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近年来艺术学界、特别是电影批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对"暴力美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界说尚处于探讨之中,并未成型为一种美学理论范畴。"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有其存在的诸多理由,但这种类型片不会成为主流电影或电影的主流。"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批评现象有待继续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