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观词写了许多女性,这些女性多姿多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秦观眼里 ,呈现不同姿态. 秦观词的女性形象经历 了一个从亮丽天真到忍耐幽怨到悲愤呼告的流变历程,这与秦观本人从豪杰才子到正统儒士 到悲愤贬官的人生历程呈对应关系,秦观词的女性形象流变是秦观人生角色转变的极好解释 .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哲学,大致经历了"膺服推崇""半信半疑""貌合神离"等三个阶段,其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激发了他《人间词》的创作灵感,可以说《人间词》是王国维哲学观念变化与发展的诗化呈现。王国维有意识地融西方哲理入词,即"力争第一义",故其词境能度越前人,别有一番幽深的意蕴。然而由于王国维过分重直观、重经验,并且受"意志不自由"之观念束缚,致使人生的终极一直无处安放,因此《人间词》的基调在总体上显得颇为低沉。  相似文献   

3.
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词学名家,后世多认为其词以婉约见长。统观其词集,不难发现早期词作风格异于后期。对秦观词的研究,大多限于其感伤词,这种只关注主流方面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秦观词中有些作品或豪放慷慨,或清空旷达,或浮艳佻巧,虽然数量不多,但仍别具一格,值得注意。除了作者自身心态的变化外,其词风转变与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等原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了著名词人秦观的词作在北宋诗人之词向词人之词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了秦观词既远祖温 (庭筠 )、韦 (庄 ) ,又兼取诗质 ,他对词质的这一拓新 ,促进了北宋词最终向最高品位的词人之词的转捩  相似文献   

5.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嗣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论秦观词一) 当词之发展已经因苏轼之出现而扬起了一个诗化之高峰的时候,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虽然是苏轼的好友,但在词之写作方面,却并未追随苏氏之“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开拓创新的尝试,而毋宁是仍然停留在《花间》词之闺情春怨的传统之中的。不过,秦观的词在内容方面,自表面看来,虽与《花间》之传统有相近之处,然而在意境方面,却实在又有其个人所独具的特色与成就。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概》中就曾经说。“秦少游词得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张孝祥的词创作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转变.文章拟就其第一次词风转变作一些初步探讨,主要采用词人生平经历之考察与作品内容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致勾勒出其词风嬗变的基本轨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思想风采。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词,于香软之中,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后主之纯情真挚,直接影响到秦观,使其长于抒情;温庭筠之含蓄蕴籍,冯延巳深婉绵逸,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细贴、深曲,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铺叙展衍,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又用小令之含蓄蕴籍弥补长调之"发露"和"备足无余";注意到苏轼词之多姿多彩,旷达高远,又尽力保持词体的特质特色。蕴籍之中有跳宕。展衍之中控制宣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情韵兼胜,辞情相称,秦观把词向文人化更加推进。  相似文献   

8.
秦观及其淮海词是历代词论品评的热门话题,也是20世纪宋词研究的重点对象。然而,就现有成果来看,由词调视角入手对秦观《淮海词》进行全面论述的专门论文却罕见。选调方面,秦观词的短调小令与长调慢曲兼采,但是短调小令明显多于长调,在复古的同时又大胆地倚新调填词。秦观填词具有用调得体、用调错位、一调多态、多技提升等特点。从词调角度研究秦观词,对于把握秦观的"词心"、揭示秦词受欢迎的缘由、阐释关于秦观的各种评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观有数量相当的俚俗词,与柳永词有直接的渊源承继和发展关系。秦观虽然尽量拉开与柳永词的距离,然而,歌词题材是市井世俗的声色享受,其过程描写和场景展现,就必然会与俚俗发生关联。秦观和柳永艳词都喜欢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描摹人物或事件的细节,将词风引向浅俗直白。俚俗词的最终表现,则落实到语言层面。秦观此类作品,口语化程度相当高,且不避民间俗语。秦观元祐年间屡屡遭受政敌攻击,成为政敌打击苏轼的一个突破口,应该都是这些俚俗词带来的负面效应。秦观俚俗词,被时人所诟病,被政敌所利用,被后世学者所忽略。然而,这一部分词作或真挚坦诚,或新颖别致,或充满激情,共同构成秦观词的全貌,也成为北宋词发展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词,于香软之中,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后主之纯情真挚,直接影响到秦观,使其长于抒情;这含蓄蕴藉,冯延已之深婉绵逸,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深曲,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辅叙展衍,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晚唐五代词 ,于香软之中 ,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 ,后主之纯情真挚 ,直接影响到秦观 ,使其长于抒情 ;温庭筠之含蓄蕴藉 ,冯延巳之深婉绵逸 ,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 ,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细贴、深曲 ,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铺叙展衍 ,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 ;又用小令之含蓄蕴藉弥补长调之“发露”和“备足无余” ;注意到苏轼词的多姿多彩、旷达高远 ,又尽力保持词体的特质特色。蕴藉之中有跳宕 ,展衍之中控制宣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 ,情韵兼胜 ,辞情相称 ,秦观把词向文人化更加推进  相似文献   

12.
认为苏轼的《南歌子·舞妓》是答秦观的《南 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近年来似已成为定论。本文提出质疑,认为苏轼词不是写朝云, 秦观词是悼念朝云,二词并无赠答关系,并非写于元 元年或元 六年。  相似文献   

13.
秦观词在明代传播极广,在唐宋词人中首屈一指。其词集在明代明确可考的翻印次数至少有12次,钞本也有4种,加之明人收藏的宋刻本6种,秦观词集在明代传播的版本达22种之多。词选也是传播秦观词的重要媒介,平均每部明代词选辑录秦观词约19.6首,平均排名为7.5名。尤其是《草堂诗余》反复翻刻,对秦观词的传播居功至伟。此外,明代笔记、戏曲、小说、类书、词话、诗话等其他文献传播的秦观词至少有22首,传播次数超过了68次。  相似文献   

14.
词学界喜欢将李煜与陈子龙对比,认为两人词风甚为接近.但由于身份的不同及创作理念的差异,李煜与陈子龙的词作在相似词风中亦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李词造语秾艳富丽而陈词淡雅清丽,李词达情直率赤诚而陈词婉转蕴藉,李词传递出的是末代帝王痛悔无奈的生命悲慨,陈词则唱出了凄婉的英雄悲歌.李词前后期风格差异明显,后期作品境界尤大,以纯然赤子之心书写的人生悲剧独绝千古,陈词则前后期风格则较为一贯,"香草美人"的兴寄之思、忧国忧民的士人责任感贯穿各个创作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勾勒出两宋咏物联章词的演变轨迹,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两个层面分析,认为其审美特征从北宋早期研炼物情之精巧艳丽演变到南宋末期刻意求精之清俊凄婉,词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从普泛化情感到丰富深刻的个性化情志演变。两宋咏物联章词不同时期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也立体呈现出了宋代咏物词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秦观词的异同,相异在心性、感受、境界,相同在词之雅化、情辞相称、道技并进。二人之异,是秦观走独立创新道路的结果;二人之同,表明两人在艺术创造根本规律上的深深契合。因此,所异正是为了追求根本上的所同。秦观词的创作道路,真正体现了苏轼的艺术创造精神,这是苏轼对秦观推赏备至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秦观好假托“闺情”来抒写自己的感受,极尽委婉缠绵,而李清照则直接抒写妇女自身的真情实感,更为真切细微;秦观词柔媚深微,气格较为纤弱,而李清照词则在婉约中有一股劲直爽快的疏朗之风;秦观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创造出一种迷离幽微的意境;而李清照词擅长用铺叙白描手法,创造清切婉丽之美;秦观词雅正清新,音韵和谐,李清照词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是晚唐日趋寥落的诗坛上升起的一颗璀璨之星 ,他的《无题》诗是他用真心、真情谱写的人生的乐章。他以他独特的抒情方式宣泄他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 ,以他深婉曲折的手法倾诉他政治的追求与失意、爱情的欢乐与相思 ,以他饱蘸血泪之笔抒写他在人生这一污浊长河中流不尽的痛苦 ,从而使他的诗以“深情绵邈”、“寄托深措辞婉”① 的感伤、凄厉文风照亮晚唐诗坛。他的《无题》堪称“绝唱”。它是诗人在蕴藉、深沉、浓艳、曲折中对个人悲剧、社会悲剧的双重咏叹和深切感伤 ,是他人生清醒而凄婉的梦的再现 ,是他深邃的悲剧性精神世界的崇高展…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较多地关注秦观词境凄婉的一面,而对其词作清新的一面缺乏应有的重视.从清新婉丽、清新淡雅、清新俊逸三个方面分析其词境中"清"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心灵痛苦与觉醒的历程——论晏几道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词,特别是清人论词,如周济、刘熙载、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语多精当,不乏卓见;但多属片言警语,有的总概,对风格作形象归纳;有的单评,对佳句作点睛之论。近人选词,多先陈作者之经历,再考证词中用典之出处,并注释词中字句之音义,这对读者理解单篇作品,诚有益处,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词家的创作心理及发展轨迹。对千古流芳的精彩之句,反复吟味,固是欣赏词的妙处所在,但要从更深的层次上揣味词的意蕴,则定要高屋建瓴,把词人的整个创作,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