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贤亮的小说描写了一系列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女性 ,她们曾抚慰了精神濒于崩溃的男主人公们。张贤亮试图通过这些男主人公来超越自己的苦难 ,但他在超越苦难的同时 ,也把曾经给他以关爱的劳动妇女作为迈向自由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诗、词、歌、赋、散文等各类题材的作品,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巾帼女子当中,又以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以及汤显祖《牧丹亭》中的杜丽娘为典型的女性人物,作者流于笔端所抒发的对婀娜女子阴柔之美的感情,可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是描写完美女性形象的成功之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妇女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低下地位,她们的聪明才智固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还因美貌而最容易受到伤害,她们或者成为某些男人泄欲的工具,或者成为生儿育女的机器,甚至利用她们作为攫取财富的手段,许多美丽的女子是为了取悦男人而生存的.但是,就在她们当中,不泛才貌双全,立志投身社会,追求自由,向往忠贞的爱情,以及蕴藏着反抗精神的女性,这些女子的阴柔之美,常常成为文艺家们所着力塑造的女中俊秀.作家们十分注意作品中将她们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密切结合起来,赋予她们具有活生生的、有灵性、有感情的人来加以表现,从而体现了作者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话语的自述--论《诗经》女性审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权意识下的女性审美注重娇弱、柔美,具有摆设化、宠物化、奴仆化的特点,甚至女性也以此标准自我塑造.《诗经》中的女性却以一种迥异的面目出现,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当我们惊诧于这些高大健壮、任性乐观的女子时,我们不禁自问令人奇怪的是她们还是后人?后代女性与《诗经》中的女子相比失去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族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茹贝、伊丽莎白、内尔等各具个性而鲜活逼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对爱与自由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并将她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作者这一女性生存美学思想给当下的女性生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入手,对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进行分析,提出性伦理观的概念,并据此指出该小说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自由女性”在性伦理观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一方面,她们遵从自己的本能冲动,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本能冲动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并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她们又在苦苦求索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契合、性与爱和婚姻的合奏。同时,《金色笔记》在女性性伦理观上表现出的矛盾性,赋予了该作品另一番魅力。  相似文献   

6.
黄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5-10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与陆人龙在自己的小说中都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并对她们持一种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但是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却体现了相当不同的人生理念。在他们笔下,女子或作为不幸命运的承载者,或作为坚忍节烈的人格楷模,表现了相当悬殊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9.
刘征 《学术界》2015,(2):187-192,327
近三十年来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1〕创作成果丰富。总体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分别为: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表现出女作家创作心态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出作家对第三世界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马华女性小说表现方式的革新展示出作家艺术水准的提升。纵观三十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们在华文写作上的执着与坚守、认真与努力,也可以发现她们的不足之处,但她们用热忱之心共同描绘的南洋之花已经开始在马华文坛悄悄盛放。  相似文献   

10.
在以战争为特征的4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献身抗战的知识女性、歧路彷徨的自主知识女性和弱质知识女性.罗维娜、曾树生和苏文纨们是这些形象的代表,她们有的成为讴歌的对象,有的则备受争议,关键在于她们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她们的选择相对其人生理想、个性气质、社会环境来说都有合理性,而巴金、王西彦和钱钟书等作家对待女性或同情悲悯或轻蔑嘲弄的不同创作心态也对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祝平 《云梦学刊》2003,24(4):77-80
宋代小说比唐代小说更为普及与繁荣,表现在小说有了更广泛的读者和听众群,作者也由文士向俚儒野老扩展,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日渐趋俗,数量也大大增加等几个方面。宋代统治者对小说的喜好和有利于小说发展的文化政策,崇儒兼容佛、道的宗教政策给小说的普及和繁荣提供了宽松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宋代小说入史之举和私史编撰之风的盛行,使小说创作者能实现其人生价值,促进了以史为楷模的小说的大量创作与繁荣。宋代印刷术的革新及印刷业的发展又给宋代小说的广泛传播普及繁荣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带来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包括女性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话语和研究视角。20世纪中国女性儿童文学的生命意识,基于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儿童的发现走向自觉。作为生命主体的女性作家在自传体文学、女孩故事/少女小说及童话的写作中,言说着生命的体验、身份的探寻、成长的反思,并开始从个我到群体的生命思索,表达同性间的相惜相助,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的言说,无论对写作主体、写作对象还是对期待读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13.
胡璟  邸小平 《阴山学刊》2007,20(5):41-45
唐代女鬼恋人类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首次塑造出平凡中见美的普通女性形象,并且开拓出许多新题材:如女鬼复仇,女鬼恋家恋子类等,这无疑是唐人小说演进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之一: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女性的生存价值是历代思想家和学家探讨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明清世情小说的重要描写对象,这个小说流派中的女性形象与历代不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叛逆性、依附性、矛盾性的化身。通过剖析世情小说年轻女性形象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女性生存价值,找到女性生存的最佳方式,这既是对小说的读解,也是对当时社会的读解。  相似文献   

15.
高玉 《云梦学刊》2005,26(2):90-94
残雪小说的意义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清晰、明确和单纯,有太多的空白,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对于残雪小说的意义,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懂”的标准来要求,但也不能把它无限神秘化、虚化。《民工团》与残雪过去的小说有所不同,但又一脉相承,它大致叙述了在恶的世界中的“不恶”的挣扎和失败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6.
胡丽心 《晋阳学刊》2008,(4):106-109
清代女性弹词小说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文体发展、创作主体因素三种合力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弹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当它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文体本身和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仓促而焦灼的时代节奏使女性弹词小说同样也由合力的牵制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在这种性别魅力彰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不粉饰不雕琢,力求细节的客观真实。新写实小说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上遵循非典型化原则,同时,小说在叙述态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使其呈现出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找寻自我的 历程。本文分析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讨论了她对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宋到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因为两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在女性形象中寄托了不同的人生理想,从而赋予女性不同的心理和行动。这种差异并非孤立,它不但使两宋妇女形象有不同的美学意义,而且与宋代小说的总体演变相一致,是整个小说史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