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在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制度与发展的关系来看,人文知识分子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引导观念转型,最终促成了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从制度变迁的模式来看,人文知识分子作为政党核心力量参与领导制度革命和献身社会改良.同时,这一群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身份的“双重性”、乌托邦情节以及受文化变迁的内敛性制约等等.  相似文献   

2.
回顾合作化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可以发现对革命与改革的回应构成了土地制度变迁的核心动力。革命与改革分别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任务即国家政权建设和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土地制度变迁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革命与改革的既定目标。而以往从经济层面展开的土地制度变迁则缺乏对制度变迁政治动力和社会核心命题的关注,因此以往研究强调的制度不经济和低效率并不足以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从革命的世纪到去政治化的世纪,土地制度变迁始终绕不开政治命题的影响,所以要强调重返政治分析的土地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有机融合了中华文化传统与人类政治文明要求的独创性政党制度,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巩固壮大和科学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深层逻辑。中国多党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需要我们站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高度,从宏观战略角度予以谋划,走一条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制度变迁之路。[关键词】多党合作制度;政党制度;变迁格局;变迁困境;逻辑展望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革命既造福于人类社会,又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险,这就使社会的管理任务大大复杂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是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在科技革命过程中的调整手段和作用以及法在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科学活动中的任务与作用,论述了科技革命与法的辩证矛盾,并提出了如何联系科技革命来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以确保科技革命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国宪法变迁及宪政制度进化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革命与稳定交替的发展特征。梳理宪法变迁历史和总结宪政制度进化特征是分析解读建构法国宪政制度社会条件的基础,而对宪政制度进化的社会条件分析则为法国宪政建构的社会规律性启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分析经验。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经验表明,宪法产生及宪政制度实现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革命的理想设计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制度运行,宪政制度才能完成进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当代科技革命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生产领域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西方学者对科技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科技观所致。所以,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建构一种合理的科技观,使之按有效的价值规范呈良性运行,保证社会文明的综合进程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形态的每一次大变迁,都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变迁,高等教育被赋予了神圣而又崇高的新使命。   一、高校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节律与面貌。特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信息传递高速化、商品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新时期。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胡才珍互动,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交互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的互动手段向现代化的互动手段发展的进程中,第。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制度变迁动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简言之,它是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而马克思是借助生产力、阶级和国家这三个相互衔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的.其中,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阶级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国家是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三者较为完整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制度变迁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10.
科技发展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福祉,也让人类的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要消除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必须变革指导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弱式人类中心论的生态觉悟既着眼于人类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群己关系和代际关系,为科技发展合理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问题根植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制度的粗疏甚至缺失是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制度变革以实现农民工权益的有效维护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益思路,但在强调制度变革必要性的同时,应对制度变革所需要的其他法律制度的支撑、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以及路径依赖和意识形态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等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避免走入单纯强调制度变革的误区。为此,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理应选择一条制度与观念并进、立法与执法并重的路径,而在具体层面上则可以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组织参与,同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渐进变革的方法,以实现农民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制度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个体主义。由于武断地认为制度是个人选择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就必然以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致陷入“人与社会相互决定、无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变迁的规律。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批判各种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实践,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抓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个关键,建立起制度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克服了制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3.
浅议科学技术革命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是一种资源。有效地开发自然与社会资源的第一条件是有效的组织形态。究其原因 ,科技革命对组织的变迁起主导作用。本文在综述组织变迁历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对组织形态变化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提出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即组织创新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科技发展能够拓展制度效用边界,制度变迁可以构建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科技与制度基于双向互动交流形成协同演化的创新系统,二者向彼此施加的非线性作用存在多重反馈的可能性。当前,制度变迁落后于科技创新步伐、制度设计背离科研工作实际、制度施行局部不协调等问题凸显,导致科技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协同演化步伐放缓、路径偏离社会需要、层级冲突加剧,协同发展效力损耗严重。为了维持科技与制度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与远离平衡态,需从制度系统入手,疏通创新系统要素流动的制度通道,制定科学高效的制度管理系统,统一地方与全局的利益战线,保障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双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动,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交互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的互动手段向现代化的互动手段发展的进程中,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变革,从而使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本文探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现代化的实现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技制度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人类困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角度 ,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范式和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在科学知识生产中、科学成果评价和对科学家的激励过程所起的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论述它在社会和市场所发挥的效应 ,揭示它对正式科技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和诱变 ,以及和整个社会发生的有益互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动,社会观念变迁的速度是知识分子心态的风向标。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重量级国学大师,王国维试图对学术与政治双重关切,对中西新旧文化普遍调适,并坚持个人精神操守与群体心理归属的矛盾统一,但他兼顾、包容这些方面的努力常陷于困境,促使他最后选择自沉。从社会学角度看,王国维自沉折射出经过五四精神洗礼后社会观念急剧变迁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组织形式更加松散;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观念认同三个方面建立起发展目标明确、充满社会活力、利益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和谐、具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制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机制时,逐步形成了其制度变迁理论。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分工与交往,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冲突;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预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制度变迁的方式是质变与量变、渐进式与激进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发现其在变迁模式、变迁路径与变迁过程上呈现出三重变迁逻辑,而制度环境、制度系统、观念与行动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则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轨道,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征地思想、确立依法征地的制度原则、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