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修身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修身特质和风貌的民族修身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修身思想文化、修身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层面所倡导的友善,是一种需要长期践行并高度自律的自我发展基础。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有其隽永的价值内涵,大学生对友善美德有其凝固的价值诉求,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为核心,尊崇孝道,要求官员既修形也修心,既注重外在形态与仪态,克己复礼;又注重内心的修养,抑欲正心,轻利重义,舍生取义。修身思想在思想层面上为官员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促使官员自治文化的形成,并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吏治产生作用。在中国古代,官员修身的程度直接影响吏治的状态,修身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员的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神谱系,这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共产党人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社会的担当者,在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恽代英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思想,通过撰写修身日记、创办社团、发动群众运动等实践活动进行道德修身,以个体道德品性为原点向外层层递展,其道德修身思想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4.
修身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它保证社会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社会个体的规律性相一致,对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剖析修身的内涵和价值,在综述修身的价值观念基础上,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提出培育、引导大众修身的方法,以助力高素质社会主义公民的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修身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批判地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对实现以德治国方略,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更好地加强官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工作者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是“净化”校园的重要措施。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塑造灵魂的学校更要强调修身。修身是完善整个人;修德是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修智是不断学习,学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增强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修为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生活作风是教育工作者政治品格、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在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修身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批判地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对实现以德治国方略,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更好地加强官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精华.而作为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修身之道",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作为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及虞世南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汇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南。此书为拯救当前社会道德危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对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治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体育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机会平等、竞争与协作互为统一等特点。加上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使体育活动成为培养、规范青少年道德现念、行为的积极诱因和有效手段,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行为也由此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对他人的道德责任,确立环境保护意识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时代的思想观念对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的道德教育在目的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教育内容维度,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在品德心理发展维度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忽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在道德教育过程方面注重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不断从他律过渡到自律、从一个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对灌输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探索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要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延伸德育课堂,坚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德育、修身为本的良好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8.
应用伦理学发展迅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学校德育应积极有效地利用应用伦理学资源,使德育更贴近生活;汲取应用伦理学理论成果,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借鉴应用伦理学研究方法,注重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的和平演变图谋,市场经济的负面道德效应,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漠视以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道德缺陷,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变得更加紧迫而又艰巨。灌输并牢固树立德福相通理念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点;培植感恩情怀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情感基础;确立公德理念和规则至上意识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是人类的一种伦理、文化传递,是对人们进行道德、品性、人文精神方面的培育。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觉地将个体类化的行为、方法和过程。人的类的意义世界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前提。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它以人性善为逻辑始点,以对个体的教化和培育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类整体“人化”过程中积淀的社会性伦理为内容,造就和提升个体道德性。道德教育又是人类以文化为指导的对本体人进行“文”而化之的行为和过程,它因民族人化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