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明显地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一为建国前期(1940~1949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产生、形成两个阶段;其二为建国初期(1949~1956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全面展开、成熟两个阶段.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除旧立新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民主建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依法办事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中心环节;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分立、党不干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闪光点;政权属于人民是董必武宪政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大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36-44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方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思想形成的初期,作为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作出了开拓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实现全民性的民主政治为人权目标,针对中国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的现实,提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崭新理念;新民主主义宪政也为保障人权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政治秩序建构,事实上初步构建了让各阶级(阶层)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人类宪政文明的大视野中认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人权价值及其时代局限,这对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了对政权理论的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孕育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走出苏维埃模式,提出“国防政府”主张、“人民共和国”思想和“民主共和国”方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主要观点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标志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发展到顶峰。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直接成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五四宪法”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建国方略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建国方略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特殊国情而创立的理论,他指导中国顺利完成了建国之初的各项事业建设。可是这个理论却被放弃,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早中断。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探析,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货币史和金融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旧中国混乱不堪货币制度的结束,标志着新中国长期稳定金融时代的到来.董必武对此有特殊的贡献.他曾先后担任华北财经办主任、中央财政部长、华北财经委主任,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经济各自为战、货币发行和流通不统一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货币、建立新型货币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基础、时机与条件、原则与步骤以及性质与意义等问题,并依此作出妥善筹备、稳定发展等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告别了混乱不堪的货币制度,迎来了崭新的独立的统一的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8.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和逻辑归宿 ,是党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认识阶段。本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刘少奇提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一步跨越,必须经历一个坚实的、培养社会主义成分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和平的“经济竞争”上;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就不怕私营经济发展得多;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不能过早地用对待封建主义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这些观点符合建国前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国情,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来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毛泽东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的基本框架,而将这一理论具体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则主要是由董必武完成的.董必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理论.研究和学习董必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对今天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一致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后并不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基础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到了1952年下半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结束,毛泽东逐步放弃了原来的设想,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毛泽东本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1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并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改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改立法 ,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土改经验的总结 ,土改政策的定型 ,人民意志的结晶。它顺应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 ,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理论 ,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充分反映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原理 ,丰富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经验宝库。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但是 ,长期冷战的对抗状态使我们注重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忽略研究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过去的学者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原因时 ,总结出苏联压力、理论缺陷、俄国模式影响、毛泽东权威等等基本上属于认识范畴的因素。本文将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物质基础的重新思考 ,证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理论虽然具有科学性 ,但却由于人们没有及时为它的健康发展创造物质和环境条件而被传统社会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是五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应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不要过早消灭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晓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光大了苏维埃工农民主制度,成功地在各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新民主主义宪政。党在抗战时期实现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在争取抗战胜利,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以及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论》立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在道路上完成了从苏维埃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在理论上实现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整合,在文化上弥合了传统文化、启蒙文化、革命文化之间的裂隙。《新民主主义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建国的理论纲领和引领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旗帜。 相似文献
19.
丛喜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6-17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只有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和阶段性转换的辩证关系,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宋进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4):18-23,4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占有突出的地位。抗战时期,中共党内出现了一个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掀起了对于三民主义的研究热潮,它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何以需要、何以表现、何以可能和何以为鉴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