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七五”期间社会学重点研究课题“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已完成,其主要终期成果为《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张琢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孙立平、严立贤、张静、张琢合著,张琢主编)、《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冯钢著)和《日本的国铁改革》(张萍著)等著作均已出版。  相似文献   

2.
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有关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则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自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没停止过。尤其是70年代拉美“依附理论”崛起,并构成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执更是针锋相对,西方现代化理沦试图按照欧美  相似文献   

3.
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的理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对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而深入地对发展理论本身进行检讨,则是70年代的事。在60年代中期以前,虽然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太引人注目的争论,但总的说起来是以一种理论模式即今天被人们称为“发展主义”或“现代化理论”为主导的。60年代中末期,以拉丁美洲学者为主体的“依附论”崛起,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时至70年代,在美国影响迅速扩大的“世界体系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社会现代化指的是以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传统农耕文明 ,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在内的全面社会整合过程 ,是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涵着丰富而又自成体系的社会现代化思想 ,但长期以来 ,基于以下原因 ,形成了种种误解 :其一是直接原因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专用语境和理论逻辑等 ,而未曾直接提出当今学界的专业术语———“现代化”一词 ,只是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等术语来代替 ,致使个别学者断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现代化思想 ,如果有的话 ,…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指导纲领———张秋俭著《邓小平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论》简介张秋俭著《邓小平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9月出版)是“八五”国家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一项主要成果。本书阐述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木文将中国的现代化具体概括为“双重超越”,即从现代化发展的纵轴线上看,要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超越;从现代化发展的横轴线上看,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要实现两个“双重超越”,就要坚持“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名家辈出、各种学派继起,形成了所谓“理论丛林”。根据哲学研究发现,经典现代化理论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西方现代化为惟一模式的发展理论。依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现代化实际上是不发达国家贫困化的过程。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从不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获得巨大利润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大约在六十年代初期,“发展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出现在美国和欧洲,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去探讨那些与人类命运攸关的全球性与地区性的“发展”问题,去说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去探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种探讨最初限于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界,后来迅速扩展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地理学、生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25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召开了“迟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袁方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本期另发——编者)的研讨提纲。与会同志就迟发展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因故未能到会的严立贤、园田茂人[日]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坐而论道”,还要“论而行之”。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  相似文献   

11.
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发展效果”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发展时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及现代化的特殊性。 格申克龙认为,与英国这些早发展国家相比,日本和俄国这些国家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在时间上起步较晚,其所面临的制约条件与早发展国家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这样,就形成  相似文献   

12.
弗兰克 (AndreGunderFrank)长期致力于揭露各种流行社会理论的欧洲 /西方中心主义真面目 ,构建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大家庭真实面貌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理论。本世纪 6 0年代后期 ,当“现代化理论”之旗正在社会发展领域上空猎猎飘扬时 ,他根据自己在拉美国家的实地观察 ,提出依附理论 ,向“现代化理论”挑战 ,将社会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0多年后 ,正当人们高谈阔论“全球化”之际 ,弗兰克又于 1 998年推出《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弗兰克 ,1 998/2 0 0 0 )一书 ,将自己近十几年来对于全球体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两个问题。近年,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发展理论引起了国家决策部门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界学者陆续开展了发展理论及各国发展进程、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中,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这方面的课题被列入国家重点课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分别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洁 《社会学研究》2005,(5):234-242
一、劳动过程理论:源起与发展“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②但是自20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以社区、学校、家庭、大众媒体和文化领域等为焦点,试图从中发现统治阶级掩盖阶级对立、消解工人意识的奥秘。③这样的努力或许不无裨益,但却远离了马克思的核心关怀,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劳动过程理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在劳工研…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是时代赋予其的历史任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事思想中“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人民战争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作用”等理论,对于新时期部队政治工作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转型方式的变化趋势来看,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是由革命向改良、暴力向温和转变的,新加坡乃至中国的政治发展尽管各有特点但并未脱离这一趋势,因而不必过多地强调其特殊性。从政治发展来看,新加坡一直以较强的政治现代性来主导现代化进程,与东亚和绝大多数后发展国家相比,这一点表现得相当突出。在政治体制、法治社会和文化构建方面以其现代性带动的民主化既有相当的生命力,贯串于整个现代化进程,又是一种渐进性的和依附性的民主。  相似文献   

17.
政治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西方思想史中,将政治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学说和方法源远流长,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学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与社会各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社会学体系的建立及长足发展为之开拓了研究领域,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与变革——对人类生活及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直接促成了政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作者认为,政治社会学在当代发展的基本态势和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1.从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出发研究政治权力;2.从社会关系、社会背景出发研究政治主体;3.从社会文化出发研究政治文化;4.从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比较分析出发研究政治秩序与稳定;5.从考察社会分层与结构的变化出发研究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一、引 言中国大陆乡村政治精英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研究 ,中国国家、社会和民众关系研究中一个最引人注意的问题。以往国内和国外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学者 (其中有相当多的是社会学家 )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理论、概念和见解 ,试图对这一问题 ,尤其是 1949年后的情况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描述和解释。早期的有“双轨政治”(费孝通 ,19 47)、“士绅操纵”(孔飞力 ,1990 )、“经纪体制”(杜赞奇 ,1995 )。 80年代之后 ,有斯考特·罗泽尔所借用的由斯第洛里茨提出的“主人—代理人”理论 (司考特·罗泽尔、李建…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四川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三届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共约260人齐聚四川大学,围绕“新时代与残疾人美好生活”的主题,就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制度建设和残障社群治理展开深入研讨,为制定好“十四五”规划、谋划好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使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惠蓉 《城市》2006,(3):15-19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也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值得探讨的。一、“做大”城市一些城市提出“做大”城市的口号。在工作中出现了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大树进城、大高楼、大玻璃幕墙的倾向,实质是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误解,有违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目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