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卓明 《经营管理者》2009,(22):123-123
文章通过对我国新股发行过程中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新股发行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我国今后新股发行制度应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即新股发行定价低于新股市场价值,表现为新股发行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大量的研究发现:成熟市场的发行抑价程度低于新兴市场的新股抑价程度,这表明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的股票市场,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认为,IPO的定价偏低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发行人的再次发行,从再次发行中所得的利益足以弥补定价偏低的损失.以我国1992年~1999年间有首次增发新股行为的IPOs为样本来验证再次发行信号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并不能解释我国IPO市场上的首日超常回报现象IPOs定价偏低度虽然与增发新股的数量呈正比,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定价偏低度与增发新股的发行价格以及新股发行和再次发行之间的时间间隔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边界定价模型的新股短期收益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随机边界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新股市场发行定价与新股上市后的市场定价是否存 在定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研究发现中国新股发行定价不存在类似于国外市场发现的随机上 边界,相反从新股发行定价的统计分布上却可以得出存在着显著的下边界的现象;并且研究发 现这种偏离程度对后市回报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发现了新股上市后市场定价同样存在显著 的下边界,显示有部分新股上市后被市场高估.  相似文献   

5.
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确保其向着公平正义方向迈进,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IPO抑价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定价方式下的IPO定价行为,以及相应时期内IPO抑价的成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中国新股发行价格存在与成熟资本市场相反的显著下边界特征,其主要根源在于此期间中国采用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方法的制度化特征;实施询价发行后中国IPO定价开始出现与...  相似文献   

7.
章卫东 《管理世界》2008,(4):179-180
本文认为,向控股股东及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要好于向非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时控股股东及关联股东认购发行的定向增发新股的数量越多,宣告定向增发新股的效应越好。  相似文献   

8.
股票发行定价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利益,也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新股定价制度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我国股票市场新股首发制度的沿革,并对当前IPO询价制度的利弊进行思考与分析,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股发行: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是否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譬如新股发行抑价20年来平均高达181.6%.通过供求理论分析和实证计量检验,本文发现,我国政府主导的发行制度渐进式改革能够显著减少新股发行超额抑价程度.而这一有所成效的改革核心在于放松对于新股供给和定价的管制,亦即市场化.制度变迁能够推动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衡量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效率的相对效率标准,采用1995~1999年和2001~2005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对两种发行制度下的IPO定价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审批制下新股发行价只能反映发行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说明IPO定价效率有限;而核准制下新股发行价不仅反映了新股定价的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反映了发行公司的规模、未来的成长能力和该股票的发行方式,说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提高,IPO定价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1.
<正> 新股上市,或是低开高走,或是腾上滑下,或是急起直落,往往激活市场。1995年,新股情结连绵不断;新股出台好戏连篇。 天津渤海亮起导航灯 6月30日,第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价上网发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2005-2018年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承销商和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了实证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承销商和发行人所掌握的信息因素对承销费用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承销费用率的议定过程中,承销商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并使费用率平均增加0.85%;承销商信息优势随新股定价制度改革而增强,这是近些年新股发行费用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高声誉和无政府关系背景的承销商在信息掌握上具有更多优势。降低企业发行成本需改善承销市场的信息分布,逐步减少对新股定价的过多限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虑我国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构建实物期权模型,得到“窗口指导期”和注册制市场化定价两种情形下创新型企业的最优上市时机和企业价值,探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对IPO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提高优质创新企业IPO估值,提升优质创新企业的上市积极性,并通过降低优质创新企业等待上市期权成本和上市阈值,激励其较早上市。本文的结论为我国全面推进注册制,提高上市企业质量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2009年5月IPO重启后新股抑价率的变化,分析了新股抑价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发现本次IPO重启后新股发行的抑价现象明显改善,抑价率显著降低,而且影响抑价率的三大类相关因子对抑价率的影响程度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4年在深沪两个证券市场上发行的新股并且可得到其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的61家公司为样本,在假设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对影响新股初始回报的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公司发行规模两稳健性因素进行控制后,考查IPOs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IPOs低效定价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行为对新股低效定价的作用是正的,但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6.
《管理与财富》2009,(6):8-8
自从2008年9月后暂停A股IPO以来,对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讨论、建议层出不穷。证监会采纳市场意见,并推出分步改革措施,日前第一阶段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其中提出四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细分IP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指标,从一、二级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基于2012年~ 2015年间138只创业板IPO新股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定价明显偏高,新股定价前一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加剧了发行价格超出内在价值的程度,由此导致较低的定价效率.隐性市盈率上限的窗口指导抑制了一级市场定价泡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级市场定价泡沫越大的新股在上市首日产生的超额收益越高,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刚刚拉开帷幕,与国际上通行的新股发行方式接轨的询价制正式开始实施了,这是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方式的重大改革。询价第一股落在了华电国际身上,刚好华电国际也有H股。预路演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为2.3-2.52元/股。当时该公司H股(1071HK)收盘价为2.30港元,折合人民币2.44元。  相似文献   

19.
股权结构对新股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基本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股权结构来判断新股发行定价和上市首日市场定位合理性的观点,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新股价格对公司内在价值反映的程度进行了检验,认为新股价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并揭示了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股上市首日收益为正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但是中国畸高的新股上市首日收益反映了新股定价效率的缺失,这也是中国监管层力促新股市场化定价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与大多数主要从上市首日收益率的高低来讨论新股定价效率的研究不同,通过构建度量新股股价信息含量的指标,对新股股价的个股特质信息含量进行量化,对中国实施新股询价定价前后新股股价信息含量与新股定价效率的关系进行单变量检验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新股询价定价并未实现降低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的政策目标.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询价定价提高了个股特质信息在新股股价中的资本化程度,新股询价定价机制的实施提高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基于个股特质信息对新股进行价值发现的定价效率.研究结果不仅对监管层完善询价制度和投资者参与新股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讨论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效率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