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央行在5月18日出乎意料地重拳出击,三箭齐发,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等三项货币政策。这也是央行在今年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一次采用多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表明央行正在努力走出货币政策效果欠佳、进退维谷的怪圈。在今年,央行曾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  相似文献   

2.
央行宣布,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覆盖了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三年来央行首次宣布上调利率。本文将以此次央行调息为主线,分析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的背景原因,并对此次调息政策的客观影响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央行宣布人民币汇改开始,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近20%。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在目前这样一种内外艰难的环境下,面对一旦开始便不能轻易停止的人民币升值旅程,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更加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探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行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趋势,汇率的调整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从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14,(24):140-140
正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公告,正式授权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行担任多伦多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这是中国央行首次在北美地区选定人民币清算行。至此,工行已在新加坡、卢森堡、卡塔尔、加拿大四个国家拥有由中国央行指定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成为首家拥有横跨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时区人民币清算行的商业银行,正式构建真正全球7×24小时不间断人民币交易清算业务体系,为进一步助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打下良好基础。中国与加拿大两国同处太平洋沿岸,经济互补性强。近年来,中加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3月17日傍晚宣布,决定自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自2007年以来在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次上调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9.
数字     
《决策与信息》2007,(11):75-75
8月15日起利息税下调至5%;国家统计局宣布去年GDP增幅修订为11.1%;央行7月21日起再度加息0.27%;上半年我国税收收入近2.5万亿增长近30%;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计划超过5亿吨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08年10月,全球性降息潮在最短的时间内席卷而来. 全球主要央行罕见地协调步伐、一致行动.10月8日这天,美联储、英国、瑞典、加拿大以及欧洲央行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瑞士央行宣布减息25个基点,阿联酋央行宣布将借款利率下调150个基点.此前一天,澳大利亚央行大幅下调基准利率整整一个百分点,至6%,达到1992年以来最大减息幅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吣个百分点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已是今年央行第六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调2%和1.6%,导致人民币汇率跌至2011年来新低。对此中国央行发言人表示,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是正常的,对此应客观看待。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维护汇率的正常浮动,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强调"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标志者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进一步,但是其改革仍然要逐步深入。对汇率波动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波动模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其模型的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马兹晖 《经理人》2010,(10):34-34
今年6月,央行调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实施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开始波动。进入9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强。从9月1日到15日的11个交易日中,仅9月8日一天贬值,其他10天都是升值,半个月内累计升值1.3%。人民币似已进入升值陕车道。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52%。2012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41%,实际有效汇率贬值0.99%。期间央行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波动的弹性,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汇率弹性的增大,增强了汇率对市场作用的敏感度,通过双边波动效果的增强以应对单边波动可能产生的套利风险。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越来越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了改善。本文通过以Girton-Roper模型为基础引入虚拟变量D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政策改变后模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改变,再分别对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以及2005年8月至2012年11月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改革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其不再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国内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足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开放经济框架构建了包含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的内生动态系统,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三者的微观联动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内生联动效应,为刻画这一效应,本文选取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SV-TVP-SVAR)模型对2010年〜2018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的非线性联动效应具有较强的时变特征;央行外汇干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在下降;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分别与不同期限、不同评级债券信用利差变化之间的联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汇率与信用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债券市场各方参与者防范风险提供理论支撑,也对人民币汇率调控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开放经济框架构建了包含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的内生动态系统,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三者的微观联动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内生联动效应.为刻画这一效应,本文选取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SV-TVP-SVAR)模型对2010年~2018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信用利差变化的非线性联动效应具有较强的时变特征;央行外汇干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在下降;央行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变动分别与不同期限、不同评级债券信用利差变化之间的联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汇率与信用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债券市场各方参与者防范风险提供理论支撑,也对人民币汇率调控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伟  谭娜  陈平 《管理科学》2022,25(6):47-66
使用面板数据下的“反事实”分析方法,通过剔除国际金融市场变动等共同潜在因子的影响,量化评估“8·11汇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8·11汇改”确实大幅提升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率,这体现在“8·11汇改”之后真实波动率曲线始终高于反事实波动率曲线,处理效应均值为0.007 7且在1%水平下显著;其次,逆周期因子政策实施后,处理效应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这说明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并未改变“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提升的事实.上述结论在替换汇率波动率指标、安慰剂检验、增加控制组变量、改用BIC准则选择最优控制组、使用半参数估计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中始终保持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透明,央行对中间价的直接干预减弱,且2017年后央行通过外汇储备进行冲销干预的力度减弱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决策与信息》2006,(8):77-80
中国应警惕“无就业增长”;中国人才竞争力相当于美国48%;中国迎来三大人口高峰;中国出现“政治企业家”;人均耕地1.4亩将失守;居民消费价格预计上涨2%—3%;80%以上企业利润集中在五大行业;央行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美国欠我货款近千亿人民币;房地产业成为华商富豪摇篮;中国四大石窟将“联合促销”。  相似文献   

20.
张心忠 《经理人》2009,(10):30-30
央行9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104亿元。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增幅比上年末高15.38个百分.点。进入9月以来,各类经济研究机构和经济专家再度把话题集中到通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