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画像乐舞百戏的表演艺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4,24(2):16-17
汉画乐舞百戏图像体现出舞蹈、音乐、百戏、广场等戏剧表演艺术 ,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确立了我国音乐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二是揭示了表演艺术共同性的发展规律 ;三是开创了多民族表演艺术共同发展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我国曲艺的具体生成源头及其情形"可证之史短",而从图像文物看,汉代乐舞百戏中的俳优诙谐表演、表情、动作、伴奏乐器及唱和形式等都与后世的曲艺表演形式相似,因此,曲艺的说、唱、表演等喜剧表演形式导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  相似文献   

3.
季伟 《南都学坛》2010,30(3):22-24
汉画乐舞艺术中应用排箫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排箫体现了娱神礼乐治国的理念;二是排箫蕴涵有重生殖繁衍观念;三是受楚风楚俗的影响;四是排箫自身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6,26(5):16-17
汉画表现了汉代长袖舞、盘鼓舞、巾舞、剑舞、舞等多种舞蹈形式,反映了汉代舞蹈柔美轻捷、刚健雄壮、开朗明丽的艺术特色,以精湛的技艺、妩媚的形象、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和愉悦人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4,24(6):26-27
汉画像石(砖)中有丰富的反映歌唱形式、乐器种类及功能、舞蹈的类型及特点等音乐舞蹈艺术的图像,挖掘、整理这些静态的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对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的守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画中体育活动的愉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南都学坛》2005,25(4):12-13
汉画中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图像,生动地展示了汉代生机勃勃、尚武尚勇的体育风尚和精神,“寓乐于技”、“寓乐于美”、“寓乐于神”,具有陶冶情操、愉悦人心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汉代体育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里的神弦歌18首为研究对象,横向考察神弦歌作为民间创作,产生与流传的社会环境及其地位;纵向探讨神弦歌作为祭祀歌谣,在巫觋淫祀的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由此可为神弦歌作出中国文学史上较为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关莉 《南都学坛》2007,27(3):20-21
从汉画像中表现的图像看,汉代乐舞百戏已经包括了音乐、舞蹈、说唱、装扮、杂技、武术、舞美等戏曲基本元素,戏曲的唱、念、做、打也可以说是来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  相似文献   

9.
试论建鼓在汉代乐舞百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0,20(5):10-11
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 (砖 )中乐舞百戏的图像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 ,建鼓在汉代雅乐、俗乐、俗舞、百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季伟 《南都学坛》2009,29(6):20-23
排箫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随着社会发展,在汉画像音乐文物上表现呈多样化,在歌唱伴奏、乐舞百戏伴奏、钟鼓乐队、丝竹乐队、鼓吹乐等都有着丰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民间祭祀一旦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需要,它天生就具有了一种娱乐意义。而且,随着科学的兴起以自助思想的传播、城市生活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民间信仰随之不断衰落,遗存的民间祭祀也出现了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民间祭祀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郑燕欣 《南都学坛》2008,28(2):19-22
汉画作为墓葬的装饰材料,一方面服务于墓主人的阴间生活,另一方面服务于阳间生者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功能有三个,一是教化功能,二是辟邪功能,三是祈福功能。既让死者过上仙人的幸福生活,又保佑生者富贵平安。  相似文献   

13.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郑燕欣 《南都学坛》2008,28(5):21-23
汉画乐舞艺伎,不仅表演技艺超人,而且形象妩媚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主要得益于服饰与化妆造型手段的运用。汉画根据乐舞艺伎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设计不同的衣服和装饰,修饰和打扮不同的色彩和形式,把乐舞伎人刻画得服饰华丽、光彩照人,塑造了乐舞艺伎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了乐舞艺伎表演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建鼓及建鼓舞均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建鼓中的楹木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建木的象征性表现,建鼓因建木的神性而具有了"通天神道"的象征意义,建鼓舞体现的是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升天仪式。建鼓因为通天神性而成为古代的重要礼器,围绕建鼓开展的仪式——建鼓舞,因袭了建鼓的神性,具有祈祝、引导亡灵飞升天国的作用,表达了汉代人的升仙观念,是古代丧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曹新洲 《南都学坛》2012,32(3):19-21
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汉画像表达的是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每一幅画面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汉画思想。汉画思想是在汉代社会特定思想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对汉代社会思想的系统反映,而这些汉画思想在每一个墓葬单元内又构成一套完整的汉代埋葬习俗。透过汉画思想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汉民族文化的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17.
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追述傩文化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民众审美心态之变化与傩面具艺术特色变迁的关系,论述其功能由悦神到娱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以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虎座立鸟架鼓是楚国工匠依据当时的工艺技巧、审美意识而创作的一种击打乐器,是礼乐制度从规范化到世俗化演化过程中的产物。以虎座立鸟架鼓为观照对象,可窥探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规范化、多元化、世俗化的演变历程。虎座立鸟架鼓从庄重到新奇的器型演变,从“夏黑殷白”到“尚朱尚赤”的色彩演变,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演变,证明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世俗化转向。东周时期音乐文化由“朝”向“野”、由“神”向“人”演变的进程,促进了不同阶层乐享方式的交融,也促进了乐器类型的多元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赵丽 《南都学坛》2008,28(3):17-18
汉画运用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刻画了汉代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和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表演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王晓丽 《南都学坛》2006,26(6):26-27
“胜”是汉画中常见的一种物像,它主要可分为“华(发)胜”、“织胜”和“瑞胜”三大类型。西王母头上的发饰“华胜”造型源于纺织机上的一种构件———“织胜”,而具有辟邪祈福功能的“瑞胜”是西王母“华胜”神性的扩充与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