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发展观可能导致构建不同的“创新型国家”,也许是成为人民共享技术的和谐社会,也许是和谐社会的破坏因素——被“数字鸿沟”所分裂的“失乐园”。和谐的“创新型国家”是人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建”。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1524——1528年的德国农民战争称为“英雄时代”,这是不太恰当的。无论从当时历史发展情况还是今天对这段历史的回顾,都无法把德国农民战争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割裂开来。因此,本文在引用“英雄时代”这一概念时,同时包含了宗  相似文献   

3.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制约作用。其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三种力量共同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5.
《大人赋》与《远游》俱在追求“太一之境(神)”,以北极为皈依。但就《离骚》言之,以西极为圣地,而《东皇太一》又将“太一神”立在东方,因此《远游》与屈原作品之追求扞格不通,绝非屈原作。《大人赋》的产生正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而《远游》不合,因此《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司马相如原创。作者为劝说武帝放弃对“太一神”的痴狂与迷信,以“北斗拱极”图式构建《大人赋》的文本结构,让“大人”按照“太一”巡天模式环游太空,逼真展示太一之境的枯寂与荒诞。然在方士鼓吹之下已然放弃人伦的汉武帝不以为忤,甚至愈加向往,于是本“欲讽”而“反劝”。《大人赋》分前后两稿,初稿是抒发自己的愤懑与抱负,表达对“太一之道”的向往;经修改献给武帝的文本转而对“太一之神”加以贬斥,结合其临终前所作之《封禅文》来看,寄寓了作者要求驱逐方士,以儒家之道治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以不可遏抑的笔触集中关注了自然界中生存在繁复冗杂、困厄无休下的人的精神状态,真正以文学的手段展示了一个特定时代中“人学”在文学乃至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精神式的“回归”或“复位”使得《古诗十九首》在情感体现过程中更加趋于个体、趋于自我。也许正是如此的原因才会成就《古诗十九首》作为预示一个“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构良序社会方式的发展,本身内生治理功能。只有片面的发展模式,才形成发展与治理的两分。使治理回归发展本身,需要消解以经济可持续高增长为主题的“快发展与浅治理”之内在矛盾,因为这种“快发展”事实上成为加速环境破坏的显性力量。并且,以“快发展”为导向的浅治理,也构成环境破坏的隐性方式。消解这一环境破坏的隐显方式,需要通过“发展行为主体”和“发展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治理。其基本方式是遵从边界、尊重规律,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力,构建上下会通治理的社会方法,恢复性重建回归常态、身体力行和简朴俭用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秦汉时期环境的破坏和环境问题秦汉时期,在江南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秦始是二十八年至湘山调,逢大风,几不得度,于是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格其山”①。他大兴土木,征“蜀、荆地材”建造阿房宫②。东汉马援在镇压寻阳山区的农民起义时,“除其竹木”以求达到使起义军“如婴儿头之以虱,刺之荡荡,无所复依”的目的③。而荆州地区保持的“伐木而树谷,播菜而播谷”的农业形式,对山林也有很大的破坏。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一是缺乏监督,统治者随心所欲;二是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无限制地消耗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有一些与“太极”相关或者延展的概念,如“太一”、“大一”、“太始”、“太初”、“太恒”、“太和”、“太易”、“太素”、“太朴”、“太质”、“太虚”、“太玄”、“太乙”和“无极”等等。本文对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疏理和解析,揭示出其中的哲学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存放佛指舍利的地宫重见天日,大批唐代珍贵文物破土而出。面对着这批金碧辉煌、巧夺天工的金银、玻璃、陶瓷器皿、纺织品和佛教法器,人们惊喜之中不免挟带着几分困惑:如此豪华的排场,如此高超的工艺,不应是盛唐产物么?可器物上清楚地铭刻着“咸通十二年”、“咸通十三年”、“咸通十四年”。在通行已久的历史认识中,咸通时代已是唐朝从衰微破败走向灭亡的阶段,任何富丽景象、豪华气派都与之无涉。其实这只是对历史观察太粗略或太偏于宏观认识的错觉。咸通时代对于官僚贵族、都市富民来说,还是一个繁华盛世哩! 公元859年,唐懿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咸通。公元873年,即咸通十四年,懿宗去世,咸通时代结束。咸通时代处于唐末大动荡的前夕,是一段比较平静的时期,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那股充斥社会的奢侈之风。韦庄在一首题名《咸通》的诗中写道:“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诸郎宴罢银灯台,仙子游回壁月斜。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此诗通篇烘托的是一个“奢”字,可见“奢”是咸通时代社会风貌的基调。法门寺地宫里那种令人震惊的场面不就是这个“奢”的具体写照吗?抓住“奢”这个线索,我们可以深入认识咸通时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世界图景,世界秩序和冷战:神话制作的历史与联合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是“意识形态时代”,在此时期有三种社会神话逐鹿天下。这就是由美国人为首的西方精英们所提出的“十恶不赦的共产主义神话”,共产主义精英们所鼓吹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神话”,以及第三世界精英们所信奉的“帝国主义和经济不发达神话”。三种神话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虽然这些依据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神话的倡导者相信各自的神话,神话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的国际关系有强大影响。因为相互抗衡的神话妨碍达成有意义的国际协议,意识形态的抗衡破坏了国际合作。联合国是这一破坏行动的牺牲品,因此50年来的成绩令人失望。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失去信誉,意识形态斗争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趋于缩小,这一情况对于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开展合作大为有利。然而展望未来,还会有新的意识形态冷战冒出来。  相似文献   

12.
超文本文学主要是以一种数据库形式来建构的,其美学意义正源于其自身的可重组性,由此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便可呈现不同的“光韵副本”,这种“光韵副本”虽然意味着“光韵的回归”,但与作品时代的“韵”显然是不同的,它本质上颠覆了传统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游”也许是超文本数据库美学的最为恰当的指称,无独有偶,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所创造的“游牧”也与其有高度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近20年来人均GDP与工业“三废”及其人均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条先是倒“U”型然后是“U”型的波浪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第一,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环境变迁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特征;第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第三,“高增长,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在局部地区也许正是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有效方式;第四,浙江省今后的环境变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伏尔泰推毁了传统的堡垒,“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卢梭却在伏尔泰的废墟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歌德语)。伏尔泰专心于旧社会的破坏,只有卢梭代表建设方面(罗曼·罗兰语)。他也曾用一把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手术刀与同时代的亲密战友们一起…  相似文献   

15.
咏枫 《社会科学》2000,(3):68-72
梁启超在一次讲演中说:“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其实,要回答“是什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比如艺术批评是什么,就是一个伤透脑筋的问题。要直接说明白“艺术批评是什么”也许不太容易。让我们先来清理一下已有的艺术批评本性观,搞清艺术批评不该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部门。前苏联拉克金在《简明文学百科全书》“文学批评”条目中为“文学批评”下定义时就持这种见解:“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种类之一”,它要求于批评家的不是科学的天赋,而是艺术的天赋———“批评家的天才应当含有近似于艺术本身的特质”①。…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梦中四截句》的第四首是一篇名作 ,诗云 :“黄金华发两飘萧 ,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 ,四厢花影怒于潮。”其中“六九”一词究竟该做何解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的《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 1994年版 )注“黄金”两句云 :“自己这一生 ,财富未能积聚 ,白发已经飘萧 ,但童年时代纯真奋发的雄心依然没有消失。六九 :指六岁到九岁这段童年时代。”将“六九童心”释成“童年时代纯真奋发的雄心”显然不太确切 ,“童心”的内涵与“雄心”并不一致 ;“六九”说成“六岁到九岁”更不合适。刘逸生、周锡的《龚自珍编年诗注》(浙江古…  相似文献   

17.
从良好的愿望出发 ,结果走到反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太深刻了 ,在教育界尤其是这样。所以在当前“教育产业”热中 ,我们需要进行“冷”思考 ,清醒地看到“教育产业存在陷阱”。“教育产业”的陷阱是多方面的 ,下面仅举三个方面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观看来 ,“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一样 ,都是“目中无人” ,都否定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规定性。过去我们把教育看成和当成“事业” ,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事业 ,不仅有一定时代价值 ,而且也反映了教育的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这种观念泛化后 ,教育就被“阉割”成为孤零零只为政治服…  相似文献   

18.
传世典籍多见“太一”一词,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更有珍贵的道家佚文《太一生水》篇.那么,“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它有什么内涵?后来又有何演变?考察典籍可知,“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其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首论“太一”思想的《太一生水》赋予了“太一”至上性和绝对性,“太一”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而将“太一”作为避兵祈福神始于西汉早期汉文帝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是否受到环境的制约,“环保论者”和“富足论者”各执一词,但环境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毁坏是事实,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也是事实。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很多,但是人口过剩,市场的外部性,共有地现象及人类追求享受和虚荣的天性是主要原因。环境的保护问题势在必行,政府可以通过产权重组,制定法规及道德教育来保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的来临,打开了信息化时代的大门。中国人能不能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于能不能拿出相适应的礼物——汉字编码。有人也许会说:“这并不困难,全国已经有上千个编码方案。”恰好相反:方案越多,正说明现有的方案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困难很多。 汉字编码的艰难在于从理论指导和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