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句丽的民族构成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貊、高句丽、秽、夫余、沸流、沃沮、荇、汉、百济、新罗、契丹、突厥、肃慎、倭等民族构成。  相似文献   

2.
唐朝与新罗联合灭亡百济、高句丽后,两国合作基础亦不复存在,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与新罗最终爆发战争。由于唐朝受西北吐蕃炽盛局势的影响,不得不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策,以后新罗以统一国家面貌出现,七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政局从此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公元4世纪,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此时,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鼎足而立之际。虽然三个国家都接受了佛教,并把它看成求福护国的工具,但由于三者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而使得佛教在传入三国的时间上,高句丽最早,百济次之,新罗最晚。  相似文献   

4.
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与新罗的关系在唐朝对外关系中地位突出,然迄今尚未见专文论述。本文拟作些探讨,以求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1 唐王朝处理与新罗关系的政治策略 1.1 由持平到扶植新罗抑攘高丽和百济 隋唐时期,高丽、百济、新罗,在今朝鲜半岛鼎足相对。其中新罗一向同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往来,接受汉民族文化较早,号称“君子之国”。李渊建唐伊始,为创造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冀求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能“永敦邻好,各保疆场”(《旧唐书》卷199《高丽传》),並倾心于唐,便在此三国间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治策略。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分别册封高丽王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  相似文献   

5.
序言朝鲜半岛和扬州的交通,迟至我国隋唐之际(公元七世纪),即已通过海上通道的北路直航了。其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即北部的高句丽,南部的百济、新罗。特别是后来的新罗,与我国山东半岛上的登州,隔海相望。由于高句丽的横阻,新罗没有可能道经高丽,沿陆上通道来华,唯一的办法,即是运用海上交通往来。  相似文献   

6.
1 韩国的正规教育始于韩国的三国时代(新罗、高句丽、百济,公元前57年~公元68年)。公元372年,高句丽建立了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叫做太学。 19世纪以后,西方文化和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开始冲击韩国,高宗皇帝于1882年发布敕令,规定教育是国家的“支柱”之一,公立学校大门开始向各阶层的公民敞开。韩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育英公院”于1886年建立;同年,韩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梨花学堂”创办。 由于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间,韩国的私立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910年~1945年,…  相似文献   

7.
八、九世纪,中国的唐朝是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先进的文明国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唐朝与许多国家,尤其与亚洲各国均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新罗,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它在朝鲜历史上发展较晚。但是,到公元六世纪前后,新罗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利用高句丽与百济之间的矛盾,逐步扩大势力,终于占据了汉江下游地区。从此以后,新罗开始直接同中国各王朝取得联系。尤其在七世纪中后期,新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为根据好太王碑和《三国史记》等有关资料,把朱蒙建立高句丽国的年代推定为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公元前37年),这一传统见解是比较稳妥的,理由如下:(1)好太王碑第1面有“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的记录,第3面有“东夫余旧是邹牟属民”的记...  相似文献   

9.
云天 《老友》2012,(1):56-58
首尔 韩国首都首尔是朝鲜王朝500多年的古都。古代朝鲜的百济王国、高句丽王国和新罗王国、高丽王朝都曾在此建都。首尔市中心区的山丘自然公园位于约265米高的山上.山顶上矗立着约236米高的电视塔,在此可鸟瞰首尔全貌。历代王朝在首尔修建了许多宫殿,故首尔义被称为“皇宫之城”.  相似文献   

10.
1 关于朱蒙与东明,均有文字记载可供考查。朱蒙的建国传说,最早见诸文字的,就目前所知,当属好太王碑碑文。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所立的墓碑(今存吉林集安),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碑文虽然着重记述第十九代王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事迹,歌颂其丰功伟绩,但对于高句丽的创建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字。它是这样记述的:“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根据碑文所记可知,高句丽始祖为邹牟,出自北夫余,在沸流谷忽本西山上建立都城。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明代董越撰《朝鲜赋》:“眷被东国,朝家外播,西阳鸭江,东接桑,天池殆其南户埠为其北门……”描写了美丽富饶的朝鲜半岛。朝鲜是我国的近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她的统一,与中国关系甚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达三百余年(公元35O至668)。最初,朝鲜半岛上为种族社会形态。公元前一世纪出现了高句丽国,它于427年从丸部迁都平壤,领有朝鲜半岛的北部。三世纪末自立的百济和新罗,分别割据了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从而迎来了三国抗争的时代。三国在发展程度上互有差异,但都对其奴役的种族“归化民”征收贡…  相似文献   

12.
《好太王碑》有高句丽建国祖先邹牟王“黄龙负升天”的记述,作者从汉代黄龙现象的分析入手,结合史书对高句丽早期历史的记述,对其中“黄龙”之所指进行了探讨.认为“黄龙”很有可能是指代汉朝及其郡县地方势力,“黄龙负升天”是对邹牟王被王莽东域将严尤诱杀的另类表述.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和东亚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虽然在朝鲜"三国"(新罗、高句丽、百济)时代,佛教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在此大背景下,儒学依然是个重要的存在。本文以朝鲜历史上的史传文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为考察中心,对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儒家思想观念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并就新罗"花郎道"所体现的儒学本土特色作一初步论述,从而佐证了东亚各国既有相同的伦理选择,又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一、嘉靖年间宁德倭患之烈对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倭寇问题,曾有人质疑并作“假倭”之说.此说依史实推断,嘉靖间的所谓倭寇,真倭实际上很少,“充其量不过占十分之一左右”,而“十分之八、九都是假倭”、是中国人伪装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此说又断言,假倭“绝不是胡作妄为,乱劫掠一气”,他们“爱憎分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15.
还记得那股“韩流”吗?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爱情是什么》,从此韩流开始席卷中国,历经十年,韩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亚洲很多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韩流”能长盛不衰呢?韩国位于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的朝鲜半岛,北邻中国和俄罗斯,东面与日本隔东海相望。面积为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总人口约4600万,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传说中的始祖——谭君在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定都,国名叫朝鲜(古朝鲜)。之后经历了新罗、百济时期、统一新罗时期、高丽王朝时期、李氏朝鲜时期、日本统治时…  相似文献   

16.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国遣使入贡,这是日本和我国交通的开始。自此以后,汉字就传入了日本。据历史记载,百济王仁率织工并携《论语》、《千字文》于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到了日本。可见至少在第三世纪,日本已经有汉字流传了。据一般说法,日本汉字的读音共有三种:最早传入日本的叫做吴音,后来传入的叫做汉音,最后传入的叫做唐音。例如“京”字在“东京”tōkyō一词中读吴音kyō;在“京师”kei shi一词读汉音kei音;在“北京”Pe kin一词中读唐音kin。在日本汉字音读中,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神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邹牟王的神话在我国北方流传久远,被史家整理记录,保留在历史文献中,也镌刻在好太王碑上。后来的文学作品《东明王篇》将这一神话发展成高句丽建国的史诗。神话中关于三女出行,邹牟剖卵降世,经历磨难,南逃渡水,建国等内容皆源于商周神话,属于中华神话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8世纪的东北亚社会以唐为中心,故要考察这一时期新罗在东北亚的地位,就不得不了解这一时期唐对新罗的态度,即唐之新罗观。“换言之,如果某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在长安城大明宫里为唐所承认,就意味着整个东亚国际社会中其地位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其次,在完整的东北亚秩序里,除唐外,还有周边诸国,因此要了解新罗在这种秩序中的地位,还应考查新罗与周边诸国之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有“回葬”习俗的见解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长寿王迁都平壤前高旬丽并不存在回葬之俗,国王应以都城为“家”,死后不可能葬于远离都城的地方,虽然长寿王在生前曾为自己在故都国内城建筑陵墓(将军坟),但其死后却安葬于新都平壤。同样,国内城的“五盔坟”4号坟亦不是高建武之陵墓。至于用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来证明这是高句丽固有之俗,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是“入乡随俗”,泉献诚、泉毖之归葬于洛阳北邙“旧茔”,是唐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汉四郡时期当地官府陆续发布了一些单行的成文法令,汉四郡灭亡后,当地的各种习惯法就又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规范,"土俗"压倒了"华化"。高句丽在占领汉四郡以后,吸收了一些汉四郡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国法的思想。隋唐时期,高句丽文化之"华化"有加速的趋势,但在法制的层面,仍以土俗为主。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到了百济习俗的层面,其法制有向中国法接近的趋势,但主体仍是本国固有法。统一新罗时期,唐代法制虽然对其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化"程度不高,仍以"土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