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树安 《老年世界》2008,(21):27-27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不用问,我就会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每当我走在草原上,每逢我听到“草原啊草原,我可爱的故乡。马背啊马背,我生命的摇篮……”这优美的弦律,心中就充满自豪,因为我是草原人!  相似文献   

2.
刘城淮 《老年人》2006,(8):30-30
因为旧社会的原因,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姓曾, 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我父亲成亲, 是父亲的原配夫人。我和妹妹按家乡习俗叫她“娭毑”。另一位姓何, 就是我的生母。 “娭毑”曾经生过一个男孩, 夭折了, 后来再也没有生育。她异常疼爱我们兄妹俩, 视为己出。我十岁  相似文献   

3.
孤身行千里     
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逃离”灾难深重的家乡,独自一人去遥远的南方找我的父母。我的第一站是湖南长沙。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土炕     
汪洋 《老年世界》2013,(17):25-25
离别生我养我的家乡二十年了,“乡音未改鬓毛衰”,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小米、土豆……家乡的人文习俗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特别是家乡的土炕,每当三九严寒的冬天、每当北风呼啸的夜晚、每当睡在发凉的木床上……我便想起了当年热乎乎的土炕。  相似文献   

5.
梅子  刷刷 《现代妇女》2008,(9):39-40
寻找属于你的绿洲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有一位青年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吧,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关中平原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旮旯山村,家乡的人都是些“面肚子”,一日三餐都喜欢吃面,一日不吃面就觉得缺点啥,我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藏书     
梅桑榆 《老年人》2009,(5):50-50
我住北京多年,寂寞时常忆及家乡的一些好友和旧事。但最常念及的,还是我旧居中的那些藏书:我自1997年离开家乡后,那些书便与我长期“分居”,终年寂寞地留守在旧居的书房中。每当我写作时欲参考某本书,或想起某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段落,欲加查阅引用时,而那本书却在远隔千里的旧居的书房里,便怅然叹息:人书不知何日才能团聚。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著名影视演员李雪健携妻子于海丹、儿子李亘,到他的家乡山东省菏泽市省亲。一向低调、沉稳的李雪健面对父老兄弟,敞开了心扉:“其实,我这辈子最想演好的角色是父亲,儿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相似文献   

9.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对于在那个特殊岁月里当过知青的人来说,这首歌恐怕为很多人所熟悉。这首歌原名叫做《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它的作者是南京人,而且就是当年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任毅。  相似文献   

10.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 老人反问: “你的家乡如何?” 年轻人说:“简直糟糕透了。”老人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观者觉得诧异,问老人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年底的唐福珍自焚事件中,成都市金牛区的区长、区委书记并未受到任何责任追究。唯一受到停职调查的,只有当时的现场主要指挥者之一、金牛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钟昌林,其被查理由是“判断不当,处理不力”。现在,唐福珍事件早已被当地政府翻过一页,钟昌林亦官复原职。这名城管执法局局长还表示,“我觉得唐福珍自焚是一个法盲的悲剧”,并表示,对唐福珍“不存在歉意”。  相似文献   

12.
我大学毕业没几年,就不知被哪位伯乐相中,一纸调令把我从三尺讲台推到党政机关,由“孩子王”变成“父母官”。开始是在离家乡数十公里外的一个乡任文教助理,后来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13.
不知不觉间,我淡出人们的视线,离开我热恋的新闻岗位整整5年了,然而我从没有放弃过对文化传播工作的热爱。离岗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播家乡的旅游文化事业中,用精美的文字和立体的画面去记录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我出生在冰雪的摇篮——北国江城吉林市,因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列为中国四大奇特自然景观,从而得名凇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年多了。可是我老伴卿粉花却常常梦见和婆母在一起,依然天天为她洗脸、梳头、修指甲,和她谈笑风生。老伴与人说梦,总讲婆媳梦里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别人说她,是因为你们婆媳的感情太深太好了。提起老伴,家乡的人没有不夸领的。我父母说她是块“贴心肉”,邻居称她为贤孝忠厚的“敬老第一媳”。在我的家乡,方圆好几里,都说她是最孝顺的好媳妇。说起老伴与我母亲的婆媳情份,还真有天赐之缘。那是1954年的夏天,妈跌断的腿还未好利索,她从大姑母家一被一破地往家里走,背上还背着个几公斤重的袋子。路过…  相似文献   

15.
白喜     
梅桑榆 《老年人》2009,(8):51-51
在我的家乡,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要热热闹闹地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谓之“白喜”。  相似文献   

16.
1948年我16岁,在俺们山东老家那已算是“大妞儿”了。那会儿,受老解放区“刘巧儿”那出戏的影响,家乡的“妞们儿”纷纷张罗着要“自己找婆家”。  相似文献   

17.
想说方言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我们与家乡之间最后的一条纽带。一个人走南闯北,茫茫人海中,蓦地一句乡音断断续续地飘来,那么的熟悉、亲切,心头一热,几千里地之外的故乡一下子奔来眼底。我是河北人,但我在老家的时间太短了,一两岁和“文革”中有半年,就是我与老家的全部接触。尽管如此,我对河北仍相当有感情,“文革”中的半年让我粗浅地了解了一点北方的风土民俗,后来看《红旗谱》、《烈火金刚》这类发生在北方的故事时觉得特别亲切。在其它场合碰到河北人,也要赶快凑上去认老乡。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故乡情结”。但我不会说老家话。记得…  相似文献   

18.
习惯了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商店买东西,面对我们商店里那些营业员们的“脸”,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这商店里营业员们的那张“脸”,与上海人比起来可真真是相差甚远!前不久,我有机会去了一趋上海,生来也许是第一次与妻子一起,认认真真的一道在这远离家乡、中国最大的城市里并肩儿逛一逛那里的商店,而且认认真真地买几件东西——据说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我有一种观点,不买东西则已,要买,则绝对要买好的,绝对是我看得上的,而且必须是要适合于我的。我可以百里挑一,所以营业员的那张“睑”对我就很显得重要.百间不厌、百拿不烦,我…  相似文献   

19.
万扬纬 《老年人》2009,(6):25-25
“养女不要嫁砖桥,砖桥是个独木桥。五黄六月没饭吃.寒冬腊月没柴烧。”这是解放前流传在我的家乡——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的一首民谣。半个世纪过去了,砖桥村发生了翻天巨变,不仅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村子还被评为“全国双文明村”。  相似文献   

20.
妻子的“老家”文/蔡之岳在走进城市十余年后,我仍然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依旧是个乡下人。刚谈恋爱时,妻子(当时应该叫“女友”)总热衷于纠正我那被家乡粗茶淡饭培养起来的乡土。音。结婚成家后她更加喜欢关起门来训戒我:“别老把睡觉说成shei觉,仅凭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