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国大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国内电视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稀缺,以及在中国电视产业转型过程中,媒介品牌价值的日益提升,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加速品牌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晰。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结合现实国情、传媒政策、管理体制、传播观念等元素,率先强化了节目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品牌意识,展开节目运作的品牌竞争。  相似文献   

2.
媒介传播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之一。电视作为主要的电子媒介,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传播工具。对于公关公司来讲,实现电视媒体报道率是一件花费大、成功率低的事情。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针对不同栏目设计话题以及与电视栏目合作营销等方面,只有极少数的公关公司能够综合考虑客户策略方向和刊出率,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电视媒体策略。其实公共关系常涉及的电视传播无外乎三大类:新闻、新闻专题、节目合作。只要掌握电视传播的优劣势,了解各类栏目的特点及其目标受众群,则赢得电视新闻报道或通过节目合作获得有效传播之事,便不再难乎其难了。>电视…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了解农村电视信息服务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探究电视文化传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供第一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是新技术类信息,但电视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效果欠佳;而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电视虽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电视不是万能的,应正视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电视的单向信息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建议利用电视媒介自身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电视文化信息传播的职能作用;提高电视媒体采编人员的乡村传播素质,重视农村电视节目议程设置,不同级别的电视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所需,提供贴近性科技信息;同时,增加对农节目的播出时数,重视农民受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节目的参与性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电视媒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电视生态节目则是其发挥助推作用的重要环节。电视媒体通过制作、编排和发布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向受众传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此,有必要专门考察我国电视生态节目的传播现状,阐释电视生态节目的概念,梳理电视生态传播在新闻类和艺术类节目中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当前我国电视生态节目的整体态势,并对其发展趋势给予观照,提出五点未来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对传播与社会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的内容分析,比如电视暴力节目与未成年人教育,传播方式本身这一维度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电视时代社会化出现的儿童与成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新变化与电视传播方式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提醒我们在处理媒介与社会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除了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还要重视传播方式本身的潜在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观念,在国际传播意识、信息公开意识及受众本体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在其传播方式上,新闻解释权的竞争、直播方式及多媒体生产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而社会化媒体,则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视与社会化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促使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2014年1月9日,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与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出微博收视指数.为电视媒体从社会化传播的维度开展节目评估、营销传播提供标准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电视媒介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第一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以来开办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迫切性,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文艺节目、访谈节目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促使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完整性,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读者阅读呈现实用性、趣味性、快餐化、浅表化倾向的语境下,电视读书节目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国目前的电视读书节目类型单一,定位模糊,缺乏具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未能真正发挥电视媒体特性,无法实现媒介的品牌化战略.只有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探索评述型的电视读书节目,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链条化的运作,才有可能完成电视读书节目的转型,找到其长久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12.
纸媒在农村的传播一直处在发展的边缘,特别是在电视、网络发展加快的情况下,纸媒对农传播更显得贫乏无力。湖南农村受众纸媒阅读的现状就令人堪忧:农村受众阅读报刊的数量有限,希望阅读的报刊种类不足,同时还存在报刊送达时间延迟、购买渠道狭窄等问题,这与我国农村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和文化生态环境是农村纸媒阅读困境的外在原因,媒体自身系统环境是农村纸媒阅读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消费,大众传媒的本质决定其大众化的基本取向。分众相对大众而言,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群体,而不是无度的过于细分,大众媒介的分众化同样应以大众化的取向为基本前提,或者说,分众化只是大众传媒实现大众化的一种重要策略和途径。专业化是建立在类型基础之上的与分众化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我国报业市场受众的选择性消费仍以综合类报纸为主,对栏目专业化的支持也相对较低。电视媒介的传播形态决定了它频道专业化的发展之路,然而错位的盈利模式造成了目前我国专业化频道不专业的现象。广告的诱惑使专业频道由分众向大众游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高校校报在校园的传播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校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加强新闻宣传策划的力度,更多地开展深度报道、立体报道,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有限的新闻资源,强化校报在校园媒体中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向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才能在与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络等媒介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广播电视报发行量较大而社会影响力欠强以及广告回报量与其发行量不甚相符的现实 ,以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优质卖点为视角 ,分析了城市广播电视报的广播电视、周报、城市三大特色 ,认为只有牢牢把握城市广播电视报的特色 ,以特色求发展 ,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形成合理的读者结构 ,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境中四类媒体的受众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打破了媒体竞争的既有格局。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的介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而且机遇大于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网络语境中四大媒体的受众格局,不是媒体间简单的替代性瓜分,而是多媒体杂糅的互补性复合。  相似文献   

17.
传媒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报纸和网络,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网络第二、报纸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对所在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态度的满意程度较低,对其所在媒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创新能力满意度评价不高,同时认为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他们期望新闻媒介以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成了全球媒体经济的一体化。一直以来,以报业、电视音像等为中心的传统媒体在全球媒体经济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初,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开始改变这种格局。新媒体在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在版权侵犯、网络广告和新闻与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对全球媒体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报纸、电视上的虚假新闻的较之从前大幅增多,这些虚假新闻的信源多数来自网络,借助微博平台传播,最终被传统媒体微博转发甚至收入自身媒介的新闻产品中。针对这一现象,试图从传播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虚假新闻增多的原因,指出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和应对虚假的新闻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视学术勃兴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学者与媒介“共舞”缔造的电视学术论坛向观众呈送了一道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饕餮大餐。在梳理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生态图景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学术论坛现象出现的背景及缘由,并进一步指出,这种近似于一种媒介仪式的节目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其生存和发展仍存在巨大变数。若要让这叶文化扁舟能够在商业逻辑大行其道的媒介生态中安稳地前行,我们做的或许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