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2.
<正>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毫无疑问,其间文学艺术家除了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外,还需调动与溶入整个心理结构中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艺术感觉便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却是我们在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中长期忽略了的问题.其实,感觉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生理机能,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的初步阶段,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物体或现象的个别特性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一种主观映象,它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们借助于感觉感知大千世界万物的形态、音响、颜色、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因此,可以说,凡是我们五官所接触外界事物后的反应都叫感觉.列  相似文献   

3.
统计上的平均数是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一般水平 ,表明事物现象共性特征的指标 ,这种统计指标在经济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 ,能客观地描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综合特征 ,是基础指标。但在应用中人们常常忽略这个指标的使用条件 ,或对这个指标的意义理解不够 ,或片面使用这个指标没有结合其他指标致使出现了计算结果不准确 ,不科学 ,错误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而引起人们对平均数应用的质疑 ,产生对平均数乃至统计数据和方法的信任危机的现象。本文就统计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应用条件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平均数使用中产生质疑的原因 ,提出经济分析中如何正确应用平均数的观点 ,希望对正确应用平均数 ,正确使用统计信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域限,使个体感官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除与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有关外,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厚此薄彼,教法呆板,练习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内在需要”等,是导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拙稿《超越,小说的重要品性》(载《芙蓉》1988年第2期),笔者对小说的超越作了初步的论析,但自感接触实际较多,而理论上的界说不甚精确,特再撰此稿,以作补充。我们所讲的“超越”是借用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康德哲学中,“此岸”指经验界限之内,“彼岸”指经验界限之外,“超越”指越出经验界限之外,因此“超越”又叫做“超验”。康德认为,感觉以外的物质世界(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感觉;但我们通过感觉只能认识它的现象,不能认识它的本来面貌(自在之物)。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原则的界限,一条鸿沟。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印迹的过程。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关于事物的感觉、知觉,也引起人的言语、思想、情感和行动,然后在人脑中留下一种印迹,并能在一定的条件影响下再现出来,作为过去的经验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这就是人类的记忆。由此可见,记忆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英语学习中,单词的记忆更是一个重要环节。下面介绍几种记忆单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哲学史上,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实践观决定认识论的性质和特点。即在不同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认识理论性质不同,特点不同。本文仅对此问题述一浅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什么是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又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  相似文献   

8.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的大学和中学教科书中,在一些政治读物里,一谈到物质概念吋,一般都要引用列宁的一段论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并认为这是哲  相似文献   

9.
一、信息是感觉和客观世界的中间环节,它能把客体的特征转化为人的认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着,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传输过程。艺术家从生活获得信息,然后以特殊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使之外化为某种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是艺术作为物质存在的唯一方式,但它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在他们心中唤起真实的观念形象,并转化为思维过程的信息。文学的物质外壳是有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文字,但物质形态的语言文字,并不是艺术形象,只是艺术形象的载体。如果我们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正在学习过程中,只凭兴趣出发,难以"实学";而以问题为导向,才有利于"实学"。因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客观世界绝不是按某人的兴趣而存在。很多事物或活动,虽然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却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个人学习过程中,假如单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出发,有兴趣才去学习,没兴趣就不学习了,就等于把自己"圈"在一个狭隘的小天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是以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为根据 ,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 ,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直觉是思维的感觉 ,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 ,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可是用直觉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所以直觉也可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思维不受逻辑限制 ,具有突破性 ,创造性 ,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觉是思维的起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 ,依靠表面上的观察 ,就会作出一种预测 ,估计它有解无解 ,凭的是直觉。直觉有发现的功能 ,很多…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朴素辩证法大师,他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广泛而深刻地注意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哲学家。他的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从道产生的天地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二十九章)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经历着前后、盛衰、强弱、消长的过程。并且强调指出“物壮则老。”(五十五章)这个认识反映着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每一事物都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环节,都只能存在于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中。为了要了解单个的事物,我们就必须把它从整体中抽出来,暂时孤立地去考察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别的事物所引起的,而这个事物,又总会引起其他事物来。引起某一事物的事物,就是产生这一事物的原因,被某一事物所引起的事物,就是这一事物所产生的结果。事物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  相似文献   

14.
视幻觉八     
眼见未必为实。“宇宙中充满了神奇的事物,正耐心地等待我们更加睿智地去认知它们。“我们对视觉这回事总是想当然,但正是错觉和幻觉揭示了人类视觉的神奇之处及其局限性,所以它们在人类视觉研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错觉和幻觉是在和我们的感官做游戏,它常常引起我们的注意,令我们感觉奇怪、有趣且倍感吃惊。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因为喜欢探究神秘而愿意沉溺于幻觉之中呢?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同客观存在的符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人时时处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是完全不可能的。“句句是真理”是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人的认识规律的,是完全、彻底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可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人们的认识可以产生飞跃,从感性认识进而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周谷城教授的立论是:“矛盾既是可以解决的,就必有不矛盾的时候,就有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这一境界存在于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开始,旧过程完结新过程发生之间。”他无疑认为“无差别境界”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矛盾的解决”?所谓矛盾解决只是指事物经过质变而解决了旧的统一体中的矛盾,旧的矛盾发展过程让位于新的矛盾发展过程,而并不是说没有一切矛盾了。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因而在前一种事物中必然有着发展到后一种事物的内在因素,在旧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就已孕育着新的矛盾(这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思想固然千差万別,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的思想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两重性。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在浩翰的思想海洋中把握住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从而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把思想工作做得更有成效。正确和错误是相互依存的,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任何人的思想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绝对正确,永远正确或绝对错误、永远错误,而是正确与错误经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的二元论自拍拉图时代以来,我们很多人一直围绕着一系列复杂的二元论或一组组含义相反的概念来建构我们的思想体系。这些相对的概念有:理性的/非理性的;积极的/消极的;观念的/感觉的;客观的/主观的;抽象的/具体的;原则的/个别的;等等。这些二元性的概念把事物分成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